原標題:廈門擬出臺綠色金融法規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8月25日,《廈門經濟特區綠色金融發展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
《條例(草案)》共6章36條,在體例上與國內有關政策制度和地方實踐對齊,按照“政策引導+市場主導”的立法思路,圍繞綠色産業引導、金融産品服務、金融組織治理和政策激勵保障等內容進行規定,旨在為廈門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以金融“活水”滴灌綠色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條例(草案)》統籌整合現行金融行業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支持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從重點支持領域、産品服務體系、環境信息披露、環境風險管理、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系統謀劃,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精準支持;創新將轉型金融融入綠色金融的定義範疇,列舉重點支持的綠色發展領域,創新轉型金融工具、環境權益融資産品、地方金融組織産品服務,針對中小企業推出差異化服務。
《條例(草案)》還緊密結合廈門作為海洋城市和對臺交流前沿的區位優勢,創新提出發展藍色金融産品,支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産業轉型升級等,同時著重強調支持兩岸在綠色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探索兩岸綠色金融合作新模式。
為保障綠色金融健康發展,《條例(草案)》提出金融機構要建立符合綠色金融發展的組織體系,健全統計數據管理制度,並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管理能力;提出要推動建立碳排放核算和核查機制,探索建設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等。同時,明確要健全綠色融資企業和項目庫,並加大對綠色金融重點領域的財政支持和人才引進培養。
市人大財經委初步審議認為,我市主動開展綠色金融立法,是深化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的具體行動,有利於提升我市綠色金融發展競爭力,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了使法規更具可操作性,增強法規激勵約束作用,更加突顯我市地方立法特色,財經委建議進一步豐富細化政策保障、人才支持、數據共享、對外交流合作等內容,增設綠色交易、盡職免責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評估等條款和“法律責任”章節,優化體例結構等。(記者 蔡綿綿)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