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望歷史余韻 品讀當下煙火 泉州書院喚醒“三重身份”
作為古代講學、論道之所,書院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脈,時至今日依舊弦歌不輟。
雖然當下書院教書育人的職能逐漸弱化,但也在革新求變。
在泉州,以小山叢竹書院、正音書院、歐陽書院等為代表的書院群相繼重建、修葺。除了重現原貌,書院更向群眾敞開大門,開設以在地文化為主的課程,常態化舉辦文史講座,持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通過探索“活態復興”,更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作用,古老的書院正成為群眾可感可及的文化地標。
激活“文化基因”的場所
8月初,泉州古城模範巷,小山叢竹書院迎來近百名準大學生,參加“大學前鄉土文化研習班”。
“泉州宋元時期的海洋商貿原來如此發達!”聽完講座,即將入讀福建農林大學金融專業的陳鋆揚忍不住感嘆,立刻又迫切問道,“除了商品,宋元泉州有沒有對外輸出自己的獨特文化?”
這場講座的主講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林瀚,以海洋商貿為切入口,向同學們生動描述了“宋元泉州”的繁華盛景。
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的小山叢竹書院,亦見證了這段歷史。該書院自古文人雅士雲集,又因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等三位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賢哲在此留下足跡而聲名遠播。
2021年,書院復建為開放的文化空間,仍保留了一匾式石牌坊。正面所書“小山叢竹”四字,正是出自朱熹。行走于書院間,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仿佛穿越時空。
“書院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和深厚的底蘊內涵,這正是將研習班開設於此的原因。”泉州文化遺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小山叢竹書院日常活動負責人陳敏紅説,當青年學子踏進書院,就仿若站在泉州千年智慧的精神“起點”,在文化的浸潤中,被喚起泉州文脈傳承者的自覺與擔當。
“大學前鄉土文化研習班”就像一項“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在書院內,青年學子們與國內頂尖高校的學者、海外交通史研究專家、熟悉本土歷史的金牌講解人、古城保護和發展的踐行者、守護非遺的傳承人等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
從“宋元泉州”海洋商貿的發展脈絡,到泉州飲食文化裏的民俗密碼、古城保護的現實挑戰、閩南村落的鄉土肌理,再到非遺南音的婉轉綿長……“6堂講座+1次踏訪”,帶領學子們讀懂家鄉的輝煌過往與獨特氣質,對家鄉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
“理解泉州的過去,才能讀懂家鄉的文化。”小山叢竹書院山長、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説,希望學生們在識讀鄉土文化的過程中,能種下匯通古今、胸懷世界、經世致用的理想種子。
興文教,起書院。據考證,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共興建73座書院。2000多名進士的成長之路與此密不可分。
守住文脈、以文化人,新時代賦予了書院全新的內涵。“當代書院可以擔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載體。”泉州師範學院原副院長林華東教授認為。
研習班學員、即將赴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習針灸推拿的周墨涵説,通過在書院的研習,能更深刻地認同鄉土文化,這將成為他們理解世界、走向遠方的堅實起點。“無論走多遠,身後總有東西塔的目光,總有海風捎來的故鄉味。”
在地文化的“大學堂”
開元寺、東西塔、府文廟……這些泉州的地標性建築,被“搬”到了小山叢竹書院。8月17日,書院邀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考古部文物攝影師成冬冬,分享文物攝影裏的泉州記憶。
一幅幅攝影作品,令人思緒萬千。“這些地方我以前經常去。看到那些熟悉的畫面,特別感動。”小山叢竹書院周邊社區居民陳子為説,聽完攝影師的分享,更了解了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交融。
“古代書院注重辦院特色,當代泉州書院更要彰顯閩南文化和‘海絲’文化特色,接地氣方能顯活力。”林華東教授説。
近年來,小山叢竹書院將在地文化推廣作為重要“拼圖”,從泉州方言、戲劇、宗教、民俗、歷史人物等方面展開,形成“小山人文講堂”“小山學堂”“小山研討”“小山對談”“小山展演”“小山行讀”“小山鄉土教育”等七大文化品牌矩陣,先後舉辦系列文化活動80場次,吸引近萬人次參與。
不只小山叢竹書院。不少泉州書院緊密結合在地文化,在個性化、差異化上下功夫,盡可能整合各類資源提升辦院成效,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地方品牌。
正音書院,回蕩著古樸悠揚的南音雅樂、妙語連珠的泉州講古、獨特動人的木偶戲腔。這裡演變為集閩南非遺演藝、傳統文化研學、大眾閱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複合城市“文化會客廳”。
歐陽書院,以泉州第一進士歐陽詹為文化承載,結合清源山摩崖石刻文化,定位為集閱讀、講學、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文旅複合空間,加深廣大市民對泉州文化歷史脈絡、豐富內涵、人文特徵和當代價值的理解與認識。
龍泉書院,閩南民俗、傳統禮儀、傳統藝術、國學講座等系列活動輪番上演,多維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與城相融的“小桃源”
陽光穿過片片翠竹,一束束投在亭臺樓閣上,庭院深深。沿著石板路在小山叢竹書院裏穿行,記者注意到,當地居民就是這裡的主角,閒讀沉思、對弈品茗、漫步休憩,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小山叢竹書院的目標是打造“沒有圍墻的書院”。其佔地面積不大,卻有3個出入口,與周邊社區、居民樓融為一體,既是文化“小桃源”,也是街頭的口袋公園。
“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都要來鍛鍊半小時,用年輕人流行的話這叫‘打卡’。”對於陳子為而言,書院還是鄰裡互動與交流的平臺,“在這裡,鄰裡之間可以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我們也有機會認識更多朋友”。
記者還了解到,小山叢竹書院內的誠正堂收藏有約3400冊與泉州相關的文化書籍,每日對外開放,為閱讀愛好者提供清幽的讀書空間。
這些做法,在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麗珍看來,是真正將傳統書院的價值精髓與現代城市文明相結合。“將書院與城相融,才能不斷滋養泉州這座古城的底蘊和群眾的精神世界。”
無獨有偶,泉州其他穿越歷史塵煙的書院,也在不斷地嘗試融入。
位於泉州古城中心、泉州府文廟西南角的正音書院,正進行新一輪改造。
該書院原是為士子矯正鄉音、學習官話而設立,是古時不可或缺的機構。此次改造提升,以期擴大影響力。
“書院開展的是‘文化會客廳’改造及運營提升方面的工作。同時,計劃開發閩南語課程,引入多項非遺體驗活動,希望能更好服務群眾。”書院運營方、泉州文化旅遊發展集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麗娟透露。
從靜態的文化地標轉變為動態的精神家園,從精英的學術殿堂走向大眾的生活空間……近年來,泉州大力推動古代書院向現代新型書院發展和創新,充分發揮書院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社會大眾享受鬆弛生活的地方。
于書院之中,回望歷史余韻,品讀當下煙火。泉州書院守正與創新的探索仍在繼續。(記者 湯海波 實習生 胡燦陽 通訊員 林海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