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廈門:為科技創新注入人才動能
2025-09-05 10:38:58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廈門以平臺載體集智、創新主體鏈動、産教融合支撐,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品質發展——為科技創新注入人才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為加強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統性佈局、整體性謀劃,廈門市整合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市委科技委員會、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全省首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

  近日,廈門市召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點任務。下一步,廈門市將統籌各方力量,統籌全市資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動,加快形成“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不斷塑造廈門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是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如何讓三者深度融合、統籌推進,發揮出倍增效應?近年來,廈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建強高能級科創平臺、促進企業協同創新、加強産教科教融合上探路先行,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品質發展。

  平臺載體集智——

  打造科技創新“蓄水池”

  科創平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蓄水池”。在廈門,一批高能級的創新平臺,成為吸引創新人才和匯聚要素資源的“超級引擎”,為科技成果加速轉化集智賦能。

  作為我省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嘉庚創新實驗室結出豐碩成果——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未來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梯次佈局科技産業化項目80余項,孵化高科技企業30家,吸引央國企、社會資本等外部投資近7億元,初步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路徑。

  “實驗室設立之初,就定位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高技術産業化的推進器、多元創新人才的聚集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努力打造政府、高校和頭部企業深度協同發展的戰略型科創平臺。”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助理、科技發展部部長郭奇勳介紹説。

  在郭奇勳看來,平臺一頭背靠政府和高校,一頭直面産業和人才,再加上體制機制創新和創新生態建設,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廈門大學擁有國際頂尖的電化學等優勢學科專業,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積累和國際影響力,但在工程化和産業化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郭奇勳説,為此引才成為破題關鍵。

  依託嘉庚創新實驗室的多元引才機制,一批高層次科技産業人才紛至遝來——擁有國內外30多年氫能相關技術研發、應用和管理經驗的高小平博士;從新加坡歸國,帶著幾名工程師一頭扎進電化學材料研究的青年人才陶華冰博士;曾擔任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管職務,回到母校“從零開始”創業的張愛強博士……如今,嘉庚創新實驗室已集結了一支由院士和産業領軍人才牽頭、産學研用全鏈條貫通、學科高度交叉的創新“勁旅”。

  人才聚,創新強,産業興。僅氫能領域,嘉庚創新實驗室氫能研究院就突破鹼性/PEM/AEM電解水制氫三大技術路線,其中百千瓦級低銥PEM電解槽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實驗室共孵化鷺島氫能、華商廈庚氫能等5家氫能科技企業,主導制訂國標、行標各4項,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5項國家級重大項目,聯合央國企啟動建設福建綠氫中試基地等重大工程。

  以高能級創新平臺激活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廈門科學城等人才平臺核心區,正成為極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創新創業沃土,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僅用四年多的時間,註冊創新型企業就超2000家,還成功佈局建設3家省創新實驗室、3個協同創新平臺、12家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賦能平臺,人才的“滾雪球”效應也愈加明顯。

  創新主體鏈動——

  不斷釋放新活力新動能

  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既要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也離不開企業創新主體的活力釋放,創新聯合體正是關鍵。

  2023年開啟聯合體內部孵化項目,2024年6月正式對外銷售,短短一年時間,Xmuse腦電波儀便實現了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的跨越。佩戴上Xmuse腦電波儀,就如打開大腦開關,可以實現用腦電波控制智慧家居場景的科幻體驗。

  Xmuse腦電波儀的快速問世,得益於廈門市成立的國內第一家元宇宙領域聯合體——“元宇宙支撐技術與場景驅動創新聯合體”(以下簡稱“創新聯合體”)。該創新聯合體由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數十家高校及企業代表共同組建,構建“核心層+緊密合作層+一般協作層”相互協作的體系化、任務型創新生態系統。

  兩年多來,創新聯合體單位合作攻關場景需求,攻克了元宇宙場景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標誌性産品和成果,多款應用已在廈門落地。

  “這在以前靠企業‘單兵突擊’根本無法實現。”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戰略總工陳建成説,借助創新聯合體不同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可以實現從技術研發到生産應用全鏈條的貫通,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目前,聯合體成員從最初的17家創始單位已新增至26家,從企業到研發機構,涵蓋了元宇宙上下游産業鏈。

  創新聯合體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轉化的背後,是企業、高校、人才協同創新的結果。“聯合體通過開展合作項目、人才培訓與交流活動等方式,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從而帶動多個企業、高校緊密合作,實現協同創新。”陳建成説。

  創新聯合體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廈門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注入活力,也成為當地探索新合作模式、加速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廈門市先後推出支持建設創新聯合體的系列改革措施,今年7月,修訂出臺《廈門市創新聯合體管理辦法》,截至目前,全市已組建由廈鎢、盈趣等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的11家不同産業領域創新聯合體,為廈門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注入新動能。

  産教融合支撐——

  變比較優勢為整體勝勢

  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和知識基礎。通過創新校企協同用才育才機制,強化産教科教融合支撐作用,將教育、科技、人才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整體勝勢。

  夏承鍇在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副教授,但在兩千公里外的廈門,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北融創(廈門)感知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北融創”)電化學實驗室主任。

  夏承鍇的“雙重身份”得益於“雙跨雙聘”模式——在保留高校人才編制的同時,擔任中北融創的“特聘專家”,跨崗位開展校企科技合作,並將企業成果納入職稱評審。

  “‘雙跨雙聘’模式恰好搭建起一座橋梁——我既能依託高校的科研資源開展基礎研究,又能借助企業的工程化能力推動技術落地。”夏承鍇説。借助這一模式,夏承鍇和他的團隊結合中北大學在儀器和材料學科的技術優勢與中北融創的成果轉化平臺,短短兩年內就完成了溫鹽深感測器的多次迭代,實現從理論模型到技術樣機再到實用産品的躍進。

  “人才身份壁壘的突破,有助於加速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中北融創相關負責人柴進説,通過該模式,校企聯合實驗室集聚了30余名研發人員參與市級項目開發,精準對接廈門積體電路、海洋裝備等産業升級需求,借助廈門市産業資源賦能實驗成果落地。

  “雙跨雙聘”模式還實現了從靈活用才到靈活育才的延伸。通過建立“廈門産業課題庫”,將學校課程嵌入企業真實項目,學生既能接觸前沿課題,又能積累工程經驗,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的人才培養路徑,有效破解産學研“兩張皮”問題。

  校企聯合引才用才,為廈門市探索産教融合發展提供了新路徑。近年來,廈門市注重校企協同創新,從高校、科研院所遴選一批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從企業遴選一批人才到高校擔任“産業教授”,首批推動集美大學、天津大學、中北大學等高校與羅普特科技、盈趣科技、中北融創等企業合作,實現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靈活使用,推動産教融合更加緊密。(傅韜旭 廖麗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