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柘榮縣立足縣域特色産業,選聘創業導師,破解人才斷檔、技藝傳承困局 導師結對傳藝 人才接力興業
“柘榮剪紙”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平芳(右三)和學生探討剪紙技藝。
初秋,閩東山坳,三束微光刺破朦朧。
生物醫藥實驗室的試管折射理性冷光,青年研發者屏息記錄數據;白茶萎凋間的紅外線穿透錫箔,蒸騰出醇厚暖香;剪紙工坊刻刀遊走如筆,紅屑簌簌落滿衣襟……
這三束光,源自柘榮縣委組織部點燃的“導師幫帶”薪火。當全國縣域面臨特色産業人才斷檔、技藝傳承困局,這座閩東小城以“抓導師促創業帶共富”行動破題,立足縣域生物醫藥、柘榮高山白茶、柘榮剪紙等特色産業,從中選聘一批創業導師結對百名新銳,創業新苗破土而出,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思維火種接力燃燒
柘榮縣生物醫藥循環經濟産業園內,太子參提取物在離心機裏旋轉。“要跳出實驗室看市場!”張炎達轉身提醒青年研發團隊,如同10年前他的技術導師肖建設對他説過的那樣。從大學畢業後紮根閩東九載,這位貝迪公司副總經理的轉型軌跡,正是柘榮縣“導師幫帶制”催化科研人才破繭成蝶的縮影。
當張炎達作為首批創業導師站在講臺時,他傳遞的不是儀器操作手冊,而是一把思維密鑰——科研産業化的破壁之道。
2015年,張炎達還在太子參活性成分的微觀世界裏打轉。“當時只盯著本地數據,是肖老師點醒我,要建立全國對照體系。”如今,他辦公室墻上懸挂著“省青年五四獎章”與19項專利證書,見證著從研發者到管理者的蛻變。
眼下,在當地“人才興鏈”行動支持下,張炎達正帶領團隊開闢新戰場——組建閩東稀缺的CNAS檢測平臺,佈局水産藥與寵物藥藍海。
張炎達傳授的“秘籍”給予縣農業領頭雁章劍鴻新思維:“你研究柘榮高山蔬菜,要問自己,閩東健康菜籃子競爭格局中我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
項目論證會上,他拋出的問題直指核心。另一位從事黃精大健康産品開發的技術總工,則在他“食藥同源”和“精緻飲片”的啟發下深化了産品。
“導師最大的價值不是解答技術難題,而是重塑認知維度。”張炎達把這種産業思維提煉成幫帶心法——市場導向的全局觀、精準定位的方法論、效率優先的執行力。
在柘榮,依託導師幫帶、名師帶徒這樣的平臺載體,張炎達等導師們淬煉的産業洞見轉化為現實課程。
當被記者問及幫帶成效,張炎達笑著展示章劍鴻剛發來的消息:“高山健康蔬菜已經打開銷路和認可,現在要加快擴大規模,需要啟動柘榮高山蔬菜現代農業建設了。”這簇思維火種,正在新一代創業者手中接力燃燒。
匠藝薪火升級産業
另一位導師沈朝增的匠藝薪火,正照亮柘榮傳統茶産業的升級之路。
一大早,沈朝增推開熊透村新落成的萎凋間大門。錫箔紙包裹的墻壁反射著遠紅外光,1.2萬斤茶青在精準控溫中悄然蛻變。“青味消散了!”他捻開葉片輕嗅,嘴角揚起笑意。
記者眼前的設備係沈朝增自主研發,能讓白茶香氣更綿長,成本直降3萬元——這也是柘榮縣最年輕的“全國農業技術能手”交給産業的答卷。
2016年,沈朝增走進新型農民大專課堂時,未曾想過會成為柘榮炭焙白茶非遺傳承人。“比賽是我們匠人的磨刀石。”他撫摸著“中茶杯”金獎證書回憶。
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擂臺上,他悟出制茶真諦:理論佔兩成,實操見真章。2023年建廠後,他把賽場淬煉的硬功夫轉化為生産力——當同行購買昂貴萎凋設備時,他拆解熱力學原理,用電路板和錫箔紙實現技術突圍。
“間距從10釐米擴到2米,斜坡照樣種好茶。”在改造後的生態茶園裏,沈朝增對身後學徒比畫著,“終身學習,一方面是進學校進修,另一方面要‘以賽代練’。”
河北小夥梁新影慕名而來,本地青年吳勝強在“中茶杯”大賽中嶄露頭角,江世傑更是帶領公司在2025年奪得第六屆518藏茶節暨白茶鑒賞大會白毫銀針組“茶王”榮譽。
“工序人人會,成敗在毫釐。”江世傑接過師傅遞的茶盞,湯色澄澈如琥珀。沈朝增指著墻上的“靜心”,他要求學徒手機鎖進櫃中,炭焙時全神貫注。
這種對匠心的堅守,讓熊透村4000多畝茶園實現生態種植轉型,帶動130多戶茶農年均增收超萬元。
“機械做不出炭火香?”面對記者疑問,沈朝增剖開茶青細胞壁解釋,機器控溫準,但炭火的熱輻射能激活不同內質。在他眼中,非遺傳承不是復刻老法,而是吃透原理後的創新。
近年來,柘榮縣以培訓一批、深造一批、評選一批推動茶産業人才隊伍建設,先後涌現13名市級以上制茶大師、制茶能手。沈朝增等一批創業導師定期開展“巡診把脈”,幫助釋疑解惑。守正創新,才是對傳統最好的致敬。
創業之燈次第亮起
富溪平凡築夢剪紙體驗館的窗前,紅紙屑如落英飄散。謝霞玲刻刀輕旋,一隻鴛鴦在波紋間浮出輪廓。“剪去多餘的,才能看清本真。”導師鄭平芳俯身輕語。10年前還困在服裝店角落的謝霞玲不會想到,這把刻刀能刻出自己的新生。
“要不要學剪紙?能讓心靜下來。”2014年春天,鄭平芳這句輕聲詢問,叩開了謝霞玲封閉的世界。此刻,聾啞學徒林炟正將手機遞給老師,螢幕上跳動著文字:“昨天新西蘭客人訂了《百福圖》。”這個曾只會喊“爸媽”的孩子,如今作品遠渡重洋。
作為人類非遺“柘榮剪紙”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平芳的工坊更像一座“人生驛站”。腿疾者、聾啞人、返鄉務工者在此尋得立足之地。
傍晚,記者來到“愛在鴛鴦頭—非遺傳承站”,鄭平芳向孩子們演示“一刀剪”技法。三折兩轉,紅紙化作振翅蝴蝶。這項為普及研發的簡易技藝,已隨剪紙“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進機關、進景區、進網絡”工作得到廣泛推廣,成功吸引3萬餘人次參與體驗。在當地“非遺傳承人培養工程”支持下,30多個傳承站點織成星網。
學徒鄭小玲的轉身頗具象徵性,從大城市返鄉創辦“柘韻剪紙”工作室的她對未來充滿信心。
眼下,在當地特設的鄉村工匠名師工作室裏,鄭平芳的徒弟名錄已記滿5頁:6名工藝美術師、3名助理師、5名高級工,有的在幼兒園播撒美育種子,有的在新西蘭傳遞東方韻味。
“不能只教技法,要喚醒生命的尊嚴。”鄭平芳凝視著墻上“全國模範教師”獎狀,“就像剪紙,要不斷回到原點再出發。”此刻,剪紙體驗館外燈火次第亮起,那些曾被照亮的生命,正成為新的光源。(記者 莊然 通訊員 馬啟晨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