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三坊七巷:福州文化遺産保護的生動見證
2025-10-10 10:09:18來源:福州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白墻黛瓦間,遊客們舉著手機在愛心樹前排隊留影;青石板路上,孩子們捧著魚丸公仔歡快奔跑;水榭戲臺邊,悠揚的曲音與觀眾的喝彩交織……國慶中秋假期,三坊七巷迎來如潮人流。

  眼前這幅古今交融的鮮活圖景,源於一場跨越30餘年的守護與重生。從昔日的沉寂到今日的繁華,它已成為福州文化遺産保護最生動的見證。

三坊七巷:福州文化遺産保護的生動見證

遊客在三坊七巷打卡。記者 池遠 攝

  保護緣起 留存城市記憶

  每次走過這片坊巷,三坊七巷老住戶、志願講解員陳永建都會想起那些照亮中國近代史的名字。陳永建經常到坊巷轉轉,向遊客講述坊巷故事,“從這裡走出的名人有400多位,包括‘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的嚴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的林覺民……”今年已經76歲的他見證了坊巷的重生。

  時光倒回20世紀80年代,城市化浪潮席捲而來,作為福州城市根脈的三坊七巷一度面臨被商業開發吞噬的危機。

  在坊巷北隅,林覺民故居的門前,文物保護石碑上的“拆”字清晰可見,這座古厝的命運曾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思考。

  轉機發生在1991年。“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要在我們的手裏,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後代。”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以一場現場會改變了三坊七巷即將被拆除的命運,並將其陸續修繕、保護起來。

  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不僅及時挽救了瀕臨消失的古老街區,還確定了加強文物保護的七件實事,由此衍生出惠及長遠的“四個一”機制——成立一個文物局、一支考古隊,增加文物部門一顆“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繕經費100萬元,為福州的古厝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修舊如舊 傳承歷史文脈

  國慶中秋假期,宮巷26號的沈葆楨故居門前遊人如織。這座去年完成修繕的明代古厝,以其“修舊如舊”的獨特魅力,成為三坊七巷熱門的打卡點之一。

  “這座古厝混合了明清以及民國的建築風格,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嚴格按原狀修復,既要保留各個年代的建築痕跡,又要保持古厝本身樸實的風格。比如插屏門,遊客能看到大漆脫落後裸露的布坯,修繕就保留原貌。”文物專家邱守廉告訴記者。

  這樣的修復理念,源於2006年啟動的三坊七巷全面保護工程。當時三坊七巷以林覺民、冰心故居為古建築修復試點,按照“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修復模式,不破壞原有格局,呈現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和建築風貌。福州先後出臺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築搬遷修復保護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確保保護修復有規可依。

  漫步在修繕後的古厝間,可見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匠心智慧。古樸的木構件連一顆鉚釘都嚴格遵循古法製作,彰顯著“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修復理念。而承擔這些精細工作的,多是本地民間工匠——他們精通古法木工、土工技藝,用佈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建築記憶。

  穿行在三坊七巷,這樣的修復故事仍在延續。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2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未定級文物點、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的修復工作。專業團隊與能工巧匠的默契配合,讓“從修一座到修一片,再到保護一座城”的願景逐步照進現實。

  古韻新生 融入當代生活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再到“火起來”,活化利用理念的更新,讓三坊七巷處處洋溢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機。

  長假期間,同利肉燕老鋪前排起長龍。店內,捶打聲此起彼伏。第四代傳承人陳君凡正手把手教遊客製作肉燕,從捶肉、搟皮到包制,每個環節都讓體驗者興致盎然。

  轉過街角,活化利用的古厝各具特色。葉氏民居變身的福建非遺博覽苑內,遊客正在欣賞精妙軟木畫;二梅書屋改建的福建民俗博物館裏,遊客親手製作拓印福字、錫紙浮雕等傳統工藝品;位於南後街50號的茉莉花茶文化館,每年舉辦百餘場窨花制茶體驗活動,成為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數字技術更讓古厝“開口説話”。在林覺民故居,聲光電技術重現《與妻書》的動人場景,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太震撼了!”大學生小鄭感嘆,那些文字突然就有了溫度。

  文創店舖前總是排著長隊。流蘇花冰箱貼、“愛心樹”帆布袋、馬鞍墻書籤……這些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設計讓年輕人愛不釋手。“我要把這個馬鞍墻書籤送給室友,讓她也了解福州文化。”來自北京的遊客小王精心挑選著禮物。

  三坊七巷接待遊客量已連續多年突破千萬人次,這片千年坊巷正以鮮活的姿態,守護著福州的根與魂。(記者 燕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