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屏南四坪:梯田結金穗 農旅融新生
秋風颯爽,稻香漸濃。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食光梯田裏,層層疊疊的田壟間,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壓彎稻稈,秋收的喜悅在田間地頭悄然盪漾。
“九月中下旬以來就開始收割,預計國慶後可以全部采收完。這些稻穀經過晾曬、包裝後,將被運往認領人手中。”田埂上,潘國毅手持鐮刀麻利地割下稻穗,汗水順著臉頰滑落,笑容卻格外燦爛。這位土生土長的四坪村人,如今是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生産管理負責人,説起這片梯田的變化,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時間回溯到2021年,在屏南糧食行動的號召下,加之返鄉創業村民潘國老的帶動,潘國毅毅然加入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扛起了“種好一畝田”的責任。
“前些年這田全荒著,雜草長得比人高,田埂都快塌了,看著真心疼。”潘國毅指著眼前稻浪翻滾的田地感慨道。如今再看,梯田裏水稻長勢喜人,田埂邊還種著各色蔬菜,四季都有收成。更讓他欣慰的是,今年屏南縣農業農村局檢測顯示,田地土壤已不含殘留農藥元素,生態化種植目標順利實現。
這份“生態答卷”,是四坪人多年的堅守。為了讓荒地變回沃土,合作社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採用生態堆肥、物理防治等綠色技術培育農田。2024年,食光梯田共種植水稻70畝,實現收入40多萬元,生態農業這張“金名片”,在日復一日的耕耘中愈發鮮亮。
“我們還致力於探尋田地所承載的更大附加值。”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蹲下身,撥開稻叢,稻田水裏幾尾稻花魚游來游去,增添幾分生機。
“今年放了2250尾稻花魚,稻穀收割完就能打撈,一斤能賣三十多元呢!”潘國毅俯身給稻田補水時介紹,稻田養魚實現“雙贏”——魚兒吃害蟲、糞便當肥料,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又能額外增收。
從“單一種植”到“多元共生”,食光梯田的探索從未止步。往梯田深處走,田邊的小木屋裏飄出咖啡香,不遠處的茶吧裏擺著村民自己採制的茶葉——這是合作社打造的“稻田+”新業態。
“我們發展了‘稻+菜’‘稻+魚’‘稻+鴨’等生態種養模式,更把田地和旅遊綁在一起,推出生態觀光、農事體驗、蔬菜採摘等項目,遊客來了能玩大半天。”潘國老翻開登記本,今年已接待十幾批研學團隊,孩子們在田裏學插秧、摘蔬菜,笑聲能傳到山腳下。
“現在食光梯田成了村裏的旅遊名片,隨著稻穀金黃,週末前來拍照打卡的人也隨之增多。”四坪村黨支部書記潘家如表示,食光梯田“稻田+咖啡”“稻田+茶葉”的特色組合,成為國慶旅遊的熱門選擇。
稻穀飄香裏,藏著糧食安全的根基;業態多元中,涌動鄉村振興的活力。四坪村以糧食安全行動為抓手,深耕“稻田+”融合發展模式,讓農業更有奔頭、鄉村更具魅力,用實踐書寫了古村煥新的生動答卷。(記者 張瑜 通訊員 甘葉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