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晉江經驗”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5-10-23 09:41:18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讓企業家遇上科學家 “晉江經驗”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如果,企業家遇上科學家,會怎樣?在晉江,我們找到了答案。

  當前,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傳統要素紅利正逐漸減弱,一道關乎未來的“時代之問”清晰迫切:民營企業如何突破技術“卡脖子”之困,在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發展道路上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要創新發展“晉江經驗”。

  “企業家+科學家”!一場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探索實踐,正從晉江出發。

  産學研結合:市場+技術的化學反應

  一塊輕若泡沫的鞋材背面,鄭重簽著兩個名字:施文實與玄甲國。這是企業代表與科學家代表的聯合署名,更是晉江“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開花結果的生動見證。

  “這是我們企業研發的首款高能粒子超臨界發泡鞋材。”鑫煌新材料研發中心負責人施文實説,與前期産品對比,新技術讓産品回彈性能提升約30%,同時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産品品質和成品率。

  同威電子擁有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技術背景。公司負責人玄甲國介紹,這款看似普通的鞋底,實則涉及傳統化工化學、輻照化學、機電設備工藝、氣體超臨界應用、材料學等多種學科。企業技術攻關能力有限,靠自身努力很難取得實質突破。

  “企業苦尋技術無門、項目對接産業無路、産業轉型升級無方”的結構性困境,在縣域並不鮮見。

  “晉江有堅實的民營經濟基礎,廣大民營企業家手上有充足的資金,科學家手頭上有好的技術項目。我們有條件、有責任,更有現實需要,去探索一條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説,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搭建平臺,讓科學家找得到企業家、企業家遇得上科學家,推動好資金與好技術深度融合。

  於是,一場由“企業家+科學家”共同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縣域探索,在晉江展開,嘗試以“晉江答案”回應“時代之問”、破解“民企之惑”。

  深耕鞋材領域多年,施文實深知技術突破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的核心是互補:科學家帶來前沿技術破解瓶頸,企業家則憑藉市場洞察力與産業經驗,將科研成果快速、直接轉化為生産力,實現“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N”的規模化。

  晉江提出“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後,鑫煌新材料迅速響應並推進産學研合作。當企業所在工業園區的工作人員將玄甲國引薦給他時,施文實立即來了興趣。圍繞技術和産品等話題,兩人從下午暢聊到深夜。

  很快,同威電子與鑫煌新材料達成産品研發共識,高效啟動合作。鑫煌新材料投資5000萬元建設新基地,承載企業增産500萬雙發泡鞋底技改項目。其核心支撐,就是聯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同威電子共建的“高能粒子超臨界材料創研中心”。依託創研中心的技術支撐,企業最終攻克了超臨界鞋材關鍵技術。

  “這是我們在晉江落地的首個‘企業家+科學家’合作成果。”玄甲國説。如今,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晉江同威科創基地負責人。目前,該基地已與晉江製鞋、衛生用品、食品等領域企業建立合作連結,將“企業家+科學家”模式推廣到更多企業。

  眼下,晉江正加快構建企業家、科學家(科技專家)、項目三大資源庫,強化“政産學研用”協同聯動,賦能産業轉型升級與高品質發展。

  按照工作規劃,當地通過全面摸排本地優秀企業家與新生代力量,首期組建500人規模的企業家資源庫;緊扣傳統優勢産業與新賽道前沿領域,多渠道連結歸集頂尖科技人才與團隊,建立科學家資源庫;同時,動態收錄企業技術需求與科研課題,基於創新性與産業適配度分層儲備項目資源,為企業家與科學家“牽手”搭建平臺。

  需求耦合:“1+1>N”的倍增效應

  走進晉江睿斯科項目廠房,生産線上各類腫瘤先進粒子治療設備部件正加緊生産。這款被譽為醫療器械界“航空母艦”的高端裝備,單套涉及零部件達6萬多個,涵蓋先進製造與精密加工等多個領域。

  “自入駐園區以來,在晉江市全方位服務保障下,我們正全力打造集技術研發、智慧製造、臨床應用於一體的全産業鏈現代化醫療科技産業園。”蘭州大學國家核産業研究院副院長、睿斯科醫療公司董事長顧龍介紹,背靠蘭州大學核醫療創新策源地,睿斯科將積極引薦全球醫療科技夥伴落戶晉江,與地方政府攜手,共同打造國家級生物醫藥産業高地。

  睿斯科的快速發展,是晉江以精準服務賦能新興産業的生動例證。一個個創新平臺在此串珠成鏈、集聚成勢,加速競逐産業新賽道。

  高能級科創平臺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從全國範圍看,縣域因為城市能級不足,普遍缺少具有研發能力的高校、大院大所。

  如何借勢添勢,激發潛力?近年來,晉江立足産業需求,多方位嫁接優質創新資源,先後落地中國科學院大學智慧製造學院、福州大學等4所高校,引進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同濟大學晉江設計創新中心等14個科研平臺,實現主導産業科研平臺全覆蓋。晉江年均促成産學研合作項目超1000項,推動規上企業研發投入連續5年增長超20%。

  “受此啟發,我們在探索‘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中,特別注重常態化互動對接,通過舉辦‘企業家+科學家’圓桌對話、科企面對面交流、‘平臺開放日’等系列活動,促進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精準對接。”晉江市科技局黨組書記林萍介紹。在深圳、武漢、西安、合肥以及馬來西亞檳城等地,晉江都設立了人才科創飛地,依託“飛地孵化”柔性引才、引項目。

  10月15日至17日,“晉江市‘企業家+科學家’行動之走進西安”舉行。政企考察團主動對接西安當地科研機構,開展深度交流,尋找合作機會。

  “‘企業家+科學家’從來不是身份的簡單疊加,而是‘技術研發’與‘市場轉化’兩大能力的精準耦合。”晉江市青年商會會長王俊清説,此次西安之行讓他倍感政府搭建跨區域交流橋梁的重要性,“讓企業家能直接觸達前沿技術,也讓科學家更清晰地了解産業需求”。

  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精”。

  晉江還打造了“科技趕集日”“創享匯”“創智匯”等品牌活動,通過定期策劃科技市集、項目路演,形成科技“出攤”、全民“趕集”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很快,晉江又將迎來一場國家級創新盛會。10月26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博創賽”)總決賽將在晉江舉行,匯聚全球人才與前沿項目資源。

  對於即將在家門口啟幕的博創賽,企業家們充滿期待,將其視為對接高端資源、加速創新落地的“黃金窗口”。

  勁霸男裝CEO洪炳煌認為,企業家與科學家本質上都是尋找突破、尋找機會的探索者,兩者的結合能産生“1+1>N”的倍增效應,而博創賽搭建了精準對接的平臺,讓企業能直接連結前沿智慧,為長期創新戰略佈局夯實基礎。

  生態融合:敢試+敢投的和諧響應

  在晉江,一場圍繞“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的産業變革正加快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起區域創新的新生態。

  “場景”成為創新成果落地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最擔心的是技術找不到應用場景,而晉江恰恰提供了最豐富的場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陳懷璧説。他帶領的高能粒子應用産業項目之所以選擇晉江,正是看中這裡千億産業集群所提供的多元應用空間。

  電子束輻照是陳懷璧團隊的核心技術,如今,這項技術在晉江的食品、衛生用品、鞋材等傳統産業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實現殺菌、改性、升級等多重用途。

  “過去,我們找企業;現在,企業帶著訂單找我們。”陳懷璧表示。團隊已與晉江多家龍頭企業展開實質性合作,實現了從“技術找市場”到“市場引技術”的轉變。

  在這一創新生態中,安踏集團聯合清華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牽頭成立的“體育用品産業創新聯合體”頗具代表性。圍繞“安踏膜”“無電池智慧發光纖維”等前沿技術協同攻關,傳統的“單一校企合作”升級為“全産業鏈創新生態”。

  華清電子與中國科學院專家合作是又一例證。企業突破氮化鋁陶瓷材料關鍵技術,並聯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華清聯合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有多項成果落地,逐步形成“研發—生産—市場”的創新生態閉環。

  “‘企業家+科學家’創新合作産業發展模式,是産業升級的‘黃金鑰匙’。”華清電子董事、執行總裁施俊僑指出,這一模式有助於企業在細分領域解決“卡脖子”難題。

  “科學家出技術,企業家建生態。”玄甲國點出關鍵。在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同威電子加速器應用示範産業化項目一期用地近期獲批。這個項目由北京同威志達技術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共同推進,已吸引晉江軾鵬投資、浪子服裝等本土資本加入,構建起“技術研發—産業落地—資本賦能”的完整鏈條。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厚德認為,推動“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能夠將實驗室裏的技術直接應用到企業生産中,既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也為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同成長創造條件。

  讓企業家遇上科學家,“晉江經驗”在新時代再出發。(記者 劉必然 報業集團記者 張傑 劉瑩瑩 柯國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