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展美麗經濟 繪就文旅畫卷 洛江紮實推進“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
今年以來,洛江區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發展“美麗經濟”為主線,依託市級“一縣一溪一特色”項目,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拓展生態價值轉化通道,著力打造示範性田園風光帶,取得階段性成效。
聚焦項目建設
夯實美麗經濟發展根基
10月14日,泉州市2025年“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美麗經濟工程現場推進會召開,洛江區在會上作經驗交流。
今年以來,洛江重點推進晉江東溪支流羅溪段和洛陽江支流河市東溪段2個示範片區建設,涵蓋49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6.1億元,已完成投資5.66億元。隨著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區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文旅設施不斷完善。投入約2000萬元,完善提升新告村遊客中心、進行俞大猷紀念館數字化改造、對俞大猷公園進行綠化提升等,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及服務水準。重點打造新告露營基地等項目,推動露營經濟基礎設施向品質化、規範化發展。
生態與水利設施不斷夯實。投入5億元開展89.8公里河道護岸整治和景觀建設,建成俞大猷公園、濱江農業公園等,51.2公里河道達生態安全標準,兩岸綠化覆蓋率超80%。實施東溪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幸福河湖生態修復”組合工程,加快濱水長廊、大猷休閒健身步道改造提升等美麗河道建設工程,完善沿岸綠化、照明、休憩節點。
鄉村環境與交通不斷優化。實施“五化”提升工程293個、總投資30.2億元,打造3個百畝公園和一批“微景觀”、休閒步道。其中,萬虹大道入選全省美麗鄉村“福”路典型案例;投入1.13億元推進“五個美麗”建設,帶動引導群眾自主“微改造”,56個示範點入選省、市級優秀案例,相關經驗做法在全省作典型交流,虹山鄉獲評“美麗中國深呼吸鄉鎮”。
聚焦新興業態
構建多元融合産業體系
今年國慶假期,洛江河市鎮新告房車露營地火“出圈”。天山共色,風煙俱醉,蹚溪水清淺,撫林風清涼,在這樣天然氛圍下露營,令許多來玩的市民遊客流連忘返。
新告露營經濟的火熱正是洛江依託資源優勢,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生動案例。近年來,洛江依託晉江東溪支流羅溪段和洛陽江支流河市東溪段山水底色,緊扣“微度假、慢生活”定位,推動新告村、洪四村、萬金橋等露營點位向多元化、品質化發展,並通過策劃主題化、季節性活動,使露營經濟成為吸引流量的利器,節假日單日最高接待遊客超3000人次,有效撬動休閒消費升級。
此外,洛江創新發展文旅新興業態,助力産業發展實現“新突破”。其中,研學沉浸之旅“華優-趣遊一夏”入選2024年福建省休閒農業精品線路;創新推行“農業聯盟”“國企+村集體”等模式,成功引進台資3億元建設台灣優良食品觀光産業園;俞大猷公園獲評省級“五個美麗”典型案例。圍繞“東溪十里景、農文繪新旅”等主題,精心打造華優糧食博物館、俞大猷公園、新告露營基地等一批標杆項目;依託洛陽江流域資源,提升鄉村振興展示中心、洛陽橋鄉村好貨展示館、濱江農業公園,打造融合河湖水利、民間傳説、名人歷史、橋梁建築文化的特色旅遊線路。目前已成功培育1個“美麗中國·深呼吸鄉鎮”、7個省市級旅遊村和14條精品線路。
現代農業發展也穩步邁進。洛江深度培育“一村一品”,做強山邊檳榔芋、白洋甘蔗等特色品牌,推動洪四熟地、後溪米粉、白洋醬菜加工、山邊花卉入選市級“一村一品”,提昇華優研學基地、豐田果蔬種植場、新東村現代農業基地、羅溪田園農耕體驗,打造優質農業生産與體驗新模式。
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與典型經驗也受到了多家主流媒體持續關注,相關報道在人民網、新華網、《福建鄉村振興簡報》、《泉州晚報》等媒體平臺廣泛刊發,全域旅遊、露營經濟、城鄉融合等模式得到有效推廣,區域影響力持續提升。
聚焦文化活動賦能
激活美麗經濟內生動力
今年以來,洛江持續聚焦文化活動賦能,將優質文化資源精準送達基層,不斷滿足村民精神需求,進一步推動文化與農業、旅遊等産業協同發展。非遺保護傳承成效顯著,文化創作推陳出新。洛江完成口述檔案拍攝存檔,出版《泉州祭十班習俗》連環畫、《陳三五娘傳説》唱本等一批文化成果;每年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購物節等品牌活動,積極培育鄉村工匠、非遺傳承人,將磚雕技藝、十音銅鑼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融入工業研學線路,推動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同時,精心打造原創歌曲《一米陽光》《赤子》《赤膽忠心》《洛江·序》,朗誦作品《中國成語裏的洛江》、南音《荔鏡奇緣》、舞蹈《俞大猷》等10余個原創作品,推動全區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文旅活動精彩紛呈,鄉村既有“文藝范”又有“煙火氣”。洛江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鄉村春晚、“‘洛’有你·更有福文化專場活動”、“文潤刺桐 鄰裡共享”五大樂章系列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藝走洛江”等100余場群眾文化活動,有效集聚人氣,帶動文旅消費。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虹山油菜花、鄉村美食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鄉村活動350余場、惠及近50萬人次,拉動消費超2億元。
從“環境整治”到“生態變現”,從“美麗資源”到“美麗經濟”。如今,綠水青山流淌幸福,綿延流域煥發生機,一幅“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振興”的美麗畫卷在洛江正徐徐展開。(洛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