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善城廂:書寫共富新答卷

蜿蜒伸展的木蘭溪穿越城廂城區。 蔡新添 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青山綠水環繞,鄉村煥發新韻味;産業煥新,點燃發展新動能;百姓安居樂業,其樂融融……金秋時節,在莆田市城廂區,廣袤的城鄉大地上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一幅“産業興、集體強、百姓富”的共同富裕畫卷正徐徐展開。
作為莆田中心城區,城廂區深入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錨定“打造‘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首善之區”目標,重點從産業帶動、股權改革、重點幫扶、結對共建等多個維度發力,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民生福祉持續升級,走出一條具有中心城區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數據顯示,該區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的村居佔比達20%,今年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位居全市第二。
城廂區委書記鄭松青表示,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精神,緊扣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兩大主題,發揚“滴水穿石”的韌勁和“繡花功夫”的精細,以“強帶弱”打破城鄉壁壘,以“産業興”夯實增收基礎,以“精準扶”兜牢民生底線,做到“點上突破、面上覆蓋、質上提升”,加快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百姓,奮力把莆田首善之區的宏偉藍圖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得到的幸福實景。
産業賦能 激活“造血”動能
11月6日,在城廂區華亭鎮後塘村,漫山遍野的龍眼樹鬱鬱蔥蔥,果農們忙著清園、施肥等。“今年龍眼大豐收,加上改良了品種,銷路好,我們的收入可觀。”果農許榮輝説。
龍眼又稱桂圓,是莆田傳統四大名果之一。華亭鎮是莆田龍眼的主産區之一,龍眼種植面積約2.1萬畝,華亭龍眼被列入全國地域特色農産品普查備案名錄。
眼下,華亭鎮以龍眼産業鏈為核心,牽頭埔柳、後塘、五雲等8個村成立“共富桂”片區黨委,通過龍頭引領、土地流轉、品種改良、技術共享、産業融合等路徑,形成文旅軸、種植園、加工園、倉儲園、研發園的“一軸四園”格局,從種植到研發,龍眼在這裡完成“華麗轉身”,帶動片區村集體年創收300萬元,直接帶動近萬人就業。
今年9月,華亭鎮舉行“莆甜龍眼·桂在圓滿”農文旅融合發展活動,帶動龍眼鮮果銷售超5000噸,“農産品+鄉村遊”綜合收入超億元。
目前,“共富桂”片區黨委正攜手天桂公司等實施“桂圓産業園萬畝計劃”,創新“數字認養”模式,推廣龍眼矮化密植、綠色防控等新技術,聯動勁牌酒業、盼盼食品等企業開發桂圓酒、古法桂圓肉等多元化産品,探索産品從粗加工向深加工、高品質方向躍升,推動龍眼從“一顆果”延伸到“一條鏈”。
枇杷膏、枇杷果凍、枇杷花茶……在位於常太鎮嶺下村的可樂家庭農場展廳內,各種各樣的特色枇杷深加工産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常太鎮有著“中國枇杷第一鄉”美譽,全鎮枇杷種植面積約2.5萬畝,該鎮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創建”行動,大力推廣三月白、香妃等枇杷新品種,創建“常太枇杷”“圳湖枇杷”等品牌,打造種、産、銷、遊融合發展的枇杷全産業鏈,枇杷全産業鏈産值突破4.5億元。
城廂區依山擁溪向海,山水花果等稟賦優越。該區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以城帶鄉、城鄉共進,探索“土專家”助農、“一張圖”管理、跨村聯建等創新機制,不斷增強鄉村産業發展的內生動能,走出一條富有城廂特色的農業高品質發展路徑。
股權改革 共享發展紅利
“我們都是社區企業的股東,每月能領養老金,年底還有分紅,日子過得很舒心。”鳳凰山街道南門社區居民鄭桂鶯拿著剛到賬的養老金,言語中滿是滿足。
南門社區早年是一個城郊村,村民祖祖輩輩均以種田為生。20世紀90年代初,南門村成為莆田城區一部分,南門村委會由此也改制為居委會。其後,南門社區先行先試,成立南門企業集團,採取股份制方式發展集體經濟,通過一場深刻的産權革命,將失地農民變為企業股民,致力於發展酒店、運輸、批發零售等産業。
歷經多年發展,南門企業集團旗下已擁有18家股份制企業,固定資産達30億元、年收入超6000萬元,直接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超5000人就業。
“社區企業構建‘人人有份、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將半數以上利潤用於增進民生福祉。”南門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方娟娟説,社區每年都為股民發放失地農民生活補貼、養老金,並提供免費體檢、副食品供應,通過慈善服務中心開展困難扶助、助學等公益活動。僅去年,就發放失地農民生活補貼和養老金超過4000萬元。
南門社區的蛻變,是這片土地砥礪奮進的生動縮影。如今,在城廂大地上,一場社區股權改革的探索實踐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霞林街道坂頭社區利用原宮廟地塊建設市場綜合體,並規劃在坂頭西片區建設市場項目,計劃首期釋放股權2000股,每股5000元,募集資金1000萬元;頂墩社區民俗樓項目通過打包出租已産生穩定收益,計劃首期釋放股權1000股,每股5000元,募集資金500萬元。除了定期向居民分配收益,兩個社區也將設立專項基金,用於幫扶社區困難群眾。
霞林街道黨工委書記胡彬偉介紹,街道正在積極推進社區股權制改革工作,推動居民按照自願自由、戶籍準入和合理認購的原則入股,組建有政策支持、有優質項目、有經營優勢的集體經濟發展聯合體,以股權為紐帶,通過利益聯結,激發居民參與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實現“共建共享、讓利於民”。
結對共建 城鄉協調發展
深秋時節,走進常太鎮馬院村,青山環抱下的閩中游擊區革命展示館巍然矗立,莊嚴肅穆;忘憂谷景區內綠蔭連綿,溪水潺潺,成為不少驢友的打卡地。
馬院村是閩中獨立遊擊區的發祥地和根據地,擁有豐富的紅色遺址以及溪谷、瀑布、森林等優質生態資源。然而,受限于發展能力不足,這些寶貴資源長期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今年,在城廂區推進的“強村帶弱村”黨組織結對共建行動中,馬院村與“強村”龍橋街道龍橋社區結對,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龍橋社區的對接下,馬院村與大璟文體旅遊投資公司簽約,創新採用“整片外包”模式,將閩中游擊區革命展示館、露營地等資産整體出租,打造集研學、觀光、休閒于一體的紅色旅遊村。馬院村黨支部書記劉漢虎説,該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穩定增收13.1萬元,提供50個以上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此外,該村還系統整理了農特産品,與龍橋社區提供的免費市場攤位精準對接,有效打通從田間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形成可持續的幫扶機制。
在城廂,這樣的“共贏”故事正在不斷涌現。常太鎮內東坪村、霞山村等四村聯合投資霞林街道體育場館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6.6萬元;華亭鎮後楓村將木蘭大道旁的14畝邊角地出租,用於無人機培訓、活動房改造和園林景觀,已收取租金收益5.6萬元;東海鎮西黃村出租200余畝海田,規模化種植精品玉米、甘蔗等經濟作物,預計年可增收5萬元。
針對“弱村”産業發展短板,城廂區整合資源要素,打出項目聯建“組合拳”:鼓勵“強村”將成熟穩定的集體經濟項目向“弱村”開放,推行“強村資本+弱村土地”共建産業園、“強村技術+弱村勞動力”建立代工基地等合作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截至目前,該區12對結對村(社區)已落地共建項目34個,預計年內可帶動“弱村”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超百萬元。從“單兵突擊”到“集團作戰”,城廂區正走出一條“先富帶後富、區域共同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實踐範本。(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卞軍凱 通訊員 朱毅臻 林雲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