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廈閉幕,碩果盈枝——金雞鳴鷺島 “有福”啟新聲
11月15日,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在廈門圓滿落幕。
這是廈門第七次迎來“金雞時間”,金雞影展、金雞創投大會、金雞電影論壇等8大類50余項活動精彩紛呈。今年恰逢世界電影誕生130週年、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這場為期5天的國家級光影盛宴,在展現中國電影成就的同時,也將福建的“影”響力轉化為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福建動能”。
文化鑄魂
“閩派”電影多元突破
“有福之地”——福建山海相擁、文脈綿長,從閩東秘境到閩南古厝,從平潭濤聲到客家土樓,每一寸土地都藏著待發掘的敘事寶藏。“福建這片土地靈秀而厚重,山海之間蘊藏著豐富的革命歷史與文化資源,是影視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14日,在“有福電影”專場推介會上,三獲金雞獎最佳作曲獎的著名作曲家章紹同動情發言,精準概括了“閩派”電影蓬勃發展的深層邏輯。
2019年金雞獎落戶廈門以來,福建深耕“有福電影”品牌,通過巡展、盛典等系列活動,促“閩派”印記愈發鮮明。本屆金雞獎上,閩劇電影《雙蝶扇》榮獲最佳戲曲片獎,成為福建戲曲電影的里程碑式突破。這是繼去年廈門高甲戲電影《阿搭嫂》獲得提名後,福建戲曲電影首次摘得金雞獎。影片堅守戲曲本體,將福建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敘事與畫面,完成了從舞臺到銀幕的美學升級。
重大題材與現實創作雙線發力。由福建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史詩巨作《澎湖海戰》以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軍統一台灣的史實為基,主創團隊深入閩南古港采風,力求還原戰船形制與水師服飾,通過鏡頭彰顯閩南兒女護我河山的決心。獲福建省影視資金扶持的動畫電影《土豆俠之我要當大俠》、簽約泉州的商戰題材電影《金融暗戰》則分別聚焦福建人“堅韌、頑強、四海為家”的特質與閩南商幫誠信精神,共同勾勒出多元的福建影像。地方文化特質的融入,成就了“閩派”電影的獨特魅力。
科技賦能讓“福建元素”煥發新生。“文化+科技”的探索,為福建文化傳播開闢了新路徑。我省率先籌劃的VR影片《山神熊貓·九州華藏圖》借助XR技術,讓觀眾沉浸式漫遊福州三坊七巷,愛心榕樹、軟木畫、佛跳墻等有代表性的福建文化符號躍然眼前,成為影片重要的生命和靈魂元素。虛擬現實作品《重走長征路》則通過實景掃描技術激活紅色歷史,讓年輕觀眾沉浸式體驗崢嶸歲月。
生態成型
産業佈局全域覆蓋
相伴7年,金雞獎已從影視盛典成長為福建産業發展的“加速器”,推動影視産業從廈門單點集聚向全省“全域影城”跨越。
廈門今年創新推出的“金票根”模式,讓電影節深度融入城市生活。一張金雞影展票根,可直通20家影院紅毯與金雞頒獎盛典直播,解鎖24個核心商圈559家商戶專屬福利,成功將電影節“流量”轉化為城市持久“留量”,實現文化與消費的雙向賦能。數據顯示,11日至13日,廈門院線總出票量超1.6萬張,總票房收入77.67萬元,是平日的2至3倍。
産業集聚效應持續放大。廈門現有影視企業2600余家,2024年實現營收約200億元。本屆電影節期間,177個文化影視項目成功簽約,簽約總金額達318.6億元。“金雞效應”向全省輻射,南平延平區作為全國唯一受邀縣級單位亮相“金雞報曉之夜”專場活動,吸引50余位導演、製片人拋出合作橄欖枝。
在“有福電影”品牌戰略引領下,我省構建起“全域影城”産業新格局。廈門作為核心樞紐已建成22個影視園區;福州三坊七巷和閩江夜景成為多部年代影片取景地;泉州依託“海絲”文化吸引197家影視企業;平潭憑藉海島風光承載《守島人》90%鏡頭;漳州土樓、武夷山奇峰等共同構成“山海交響”拍攝資源庫。今年,福建省電影局列支2150萬元,扶持《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等10個劇本及《鏢人:風起大漠》等5個拍攝項目,從源頭為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才賦能
孵新聚賢夯實根基
産業高品質發展,根本在於人才的支撐。福建借“雞”生“蛋”,逐步構建起覆蓋人才培養、項目孵化、創作扶持的全鏈條人才生態,為影視産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金雞創投大會已成為新電影力量成長的“搖籃”,6年來共收到6708部作品,孵化完成46部,公映14部,數十位導演借此嶄露頭角。今年金雞創投共徵集到1087個有效項目,60個獲得直面評審機會,持續挖掘創作新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節也在持續創新機制,拓寬人才培育路徑。本屆電影節推出“金雞創投高校聯盟學子計劃”,廈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8所高校攜手,搭建電影人才培養與項目孵化的聯動平臺。借“金雞”之機,福建省委宣傳部同步召開福建省影視教育座談會,省內外專家、導演與影視機構代表共商影視人才培養方向。廈門大學電影學院的成立更提供了學術支撐與人才儲備,推動“賽事+教育+産業”的良性循環。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紅表示,金雞百花電影節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和平臺效應,吸引大量人才、項目和資金聚集。
從《小城春秋》的初露鋒芒到金雞獎臺的屢獲殊榮,從地域創作到全域生態,福建電影始終與時代同頻、與家國共振。站在世界電影誕生130週年、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的歷史節點,福建電影人正以“有福”文化為根、以創新為翼,書寫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的“福建答卷”。(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 林麗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