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粵港貿易1.2萬億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香港是廣東省第一大進出口市場,自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粵港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貿易結構趨於均衡,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兩地産業融合加快升級步伐,帶動貿易平穩發展。據海關統計,粵港貿易規模從1997年的2797.9億元人民幣攀升至2016年的1.2萬億元,年均增長8.1%。
香港回歸以來粵港貿易的主要特點
一、加工貿易為最大貿易方式,海關特殊監管方式發展迅猛
自香港回歸以來,廣東省大力引進外資與港資,加工貿易始終是粵港貿易的最大貿易方式,近20年年均增長6.5%,進出口規模由1997年188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下同)6221.9億元,佔內港貿易比重(下同)由67.4%逐步降至50.7%。同時,廣東省以海關特殊監管方式對香港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1.8%,規模從48.3億元增至2050億元,比重由1.7%提升至16.7%。此外,一般貿易平穩增長,進出口規模從816.9億元增至3623.3億元,年均增長8.2%,比重穩定在30 %左右。
二、民營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差距逐漸縮小
外商投資企業是粵港貿易的最大主體,長期以來佔據半壁江山,進出口從1326.1億元增至7058.1億元,年均增速為9.2%,比重由47.4%提升至57.5%。同時,民營企業以年均22.9%的較高增速,成為推動粵港貿易的主要力量,進出口從90.1億元增至4561.8億元,比重持續由3.2%增至37.2%。
三、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
近20年,廣東省對港機電産品出口以年均14.3%的速度快速增長,佔對港出口比重由30.2%增至77.1%,在對港出口主要商品中佔據主導地位。同期,對港出口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基本保持在1000億元規模。此外,供港農産品規模不斷擴大,從1997年的139.8億元增至269.9億元,年均增長3.5%。其中,2016年出口水海産品59.9億元,年均增長6%;肉及雜碎19.2億元,年均增長6.3%。此外,對香港供水保持在每年6000億升以上;2016年供電115.8億千瓦時,年均增加2.7%;供氣204.6萬噸,年均減少3.5%。
四、自港進口工業原料比重快速上升,醫藥品、珠寶首飾等品種增速較快
香港曾經是內地物資進口的重要中轉和來源地,1997年內地自香港近8成的進口集中在機電産品、紡織服裝以及紙、銅材等工業原料,其中,機電産品佔38.7%,紡織服裝佔34.1%,紙及紙板佔2.8%,未鍛軋銅及銅材佔1.4%。隨著進口渠道不斷增多,自港進口比重下滑,商品結構也發生變化,其中醫藥品、珠寶首飾等逐漸成為重要品種。2016年,自港進口醫藥品20.3億元,年均增長15.6%;珠寶首飾(包括珠寶,貴金屬、包貴金屬及其製品,倣首飾等,對應HS編碼第71章)16.5億元,年均增長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