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深圳擬建可持續發展全球創新城市

2017-08-08 09:36:59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陳偉讚 責編:董健雄

  8月7日,為發揮科技創新對深圳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深圳市政府辦公廳公佈了《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徵求意見稿)”)和《深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建設方案(2017—2020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徵求意見稿)”)。

  規劃(徵求意見稿)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到2020年,深圳將建成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到2025年,成為可持續發展國際先進城市;到2030年,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可持續發展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並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廣複製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據悉,各界可于8月15日前反饋意見和建議。

  深圳可持續發展須破五大“短板”

  規劃(徵求意見稿)稱,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快速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地區生産總值從1979年建市以來的1.96億元增至2016年的1.95萬億元,年均增長22.6%,規模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位。2016年人均生産總值達16.7萬元,每平方公里GDP産出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9.76億元和1.57億元,均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與此同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已推動創新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但這個國內最年輕的超大城市,至少存在5大“短板”: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動能不足以支撐經濟社會長效發展,尤其是與矽谷、特拉維夫等世界創新中心相比,目前深圳的科技創新發展基礎明顯薄弱,缺乏國家佈局的行業性大院大所和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並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較大,國家批准的建設用地指標較少,發展空間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對外依存度高,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包括違建量大面廣、交通擁堵等;

  ——社會民生事業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不僅底子薄、起步晚、需求大,還“欠賬”較多,義務教育公辦學位供需矛盾突出,每千人病床數和三級甲等醫院數量遠低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雖然經過兩輪特區一體化攻堅行動,但受制于原“二線關”內外政策體系差異等歷史因素影響,原特區內外發展水準差異較大,特別是原特區外在經濟結構、城市面貌、公共服務供給水準等方面仍明顯落後於原特區內。

  此外,深圳還存在“西密東疏、西強東弱”的區域不平衡問題,東部地區的羅湖、鹽田、龍崗、坪山、大鵬土地面積約佔全市面積一半,而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固定資産投資僅佔全市約1/3,整體發展低於全市平均水準。“這些問題不有效解決,將嚴重制約深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劃”特別強調。

  2020年新興産業增加值要佔GDP比重近半

  規劃(徵求意見稿)特別提及“深圳實現可持續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除了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新一輪科技革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支撐。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等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呈現群體躍進態勢,科技創新正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也將成為深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此外,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國內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普遍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看病難、上學難等“大城市病”。為破解制約城市發展的這些瓶頸問題,國內外各大城市都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發展競爭力,都在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深圳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根據規劃(徵求意見稿),到2020年,深圳要建成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42%,部分産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到2025年,成為可持續發展國際先進城市,創新能級躋身世界先進城市行列,科技和産業競爭力居全球前列,並建成一大批優質醫院和學校,學前3年和高中毛入園(學)率98%以上,市民住房基本實現可負擔、可獲得;到2030年,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可持續發展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並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廣複製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深圳的重點任務則包括“建設更具國際影響的創新活力之城、更加宜居宜業的綠色低碳之城、更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更高品質標準的普惠發展之城、更加包容合作的開放共享之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