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綜改為“藥方” 除農業發展積弊
原標題:羅定市創新農業生産經營機制,發展特色現代化農業 以農綜改為“藥方” 除農業發展積弊
清明前後,是羅定春耕農忙時。 受訪者供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羅定市種糧大戶蔡利昌等來了預期中的雨水,趕忙駕駛剛修好的農機,為農田翻耕松土,搶抓有利天氣春耕。
從早年丟荒耕地出外謀生,到如今回鄉種植優質稻米,再到承包400多畝耕地、忙時雇用100多名散工……蔡利昌的種糧“故事”是羅定市特色現代農業走向興旺的見證。
地處廣東省西部山區的羅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代表。一直以來,受山多地少、土地零碎化嚴重、傳統種植方式粗獷等因素制約,羅定廣大農村缺乏産業支撐,發展不足,村民大量外出謀生……
近年來,羅定市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結合實際,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通過一系列農業生産經營機制的創新舉措,羅定的農業正朝著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方向發展。
産業興,鄉村旺。目前,羅定新增特色農業商品基地5萬多畝,以羅鏡、太平、羅平等10個鎮(街)為重點的優質稻基地達27萬畝,創建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産基地20萬畝。農業多元化發展,切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矛盾在哪?
農業低效制約農村發展
三月一到,羅定市進入繁忙的春耕時期。鄉間田野,隨處可以見翻耕松土、插秧播種的忙碌身影。
長期以來,憑藉優越的氣候環境,羅定人保持著種植水稻的習慣,在歷史上被廣為記載。清朝時,羅定生産的糧食産量充足、品種多,一度被喻為“嶺南糧倉”。
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種植平價的雜交稻收益偏低,加上山地較多、土地碎片化嚴重等原因,傳統種植已經很難滿足群眾的經濟發展需求。年輕人開始選擇外出發展,耕地多有丟荒。
“以前種上黃豆,每畝一年也就賺個一兩百塊錢。”回想起過去種植方式,龍遊鎮的村民陸友燦説,“很多年輕人乾脆就不種了,我把親戚的土地借過來種點稻米,大概只能全家糊口。”
蔡利昌也是最早出外打工的羅定人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早年務農基本很難有高的收入:“主要是每個人的耕地面積都不大,種植規模太小的話,投入的成本、承擔的風險反而會比較高,划不來。”
土地碎片化、種植方式粗獷、品質混雜等,導致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産難以成型。蔡利昌指出,傳統的農業生産,局限于滿足每個家庭的溫飽需求,離産業致富還有很遠的距離。
農産品産量低,産品品質還參差不齊,羅定市稻香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炳佳就“吃過虧”。2008年,看好“羅定稻米”發展前景的他,從順德回到老家,經營起稻米加工流通生意。不過,從農戶手中回收的米品質不一,産品無法標準化,銷售成了麻煩。“品種混雜,很難贏得市場。稻米堆積如山,幾個月後直接變成每斤6毛錢的飼料,一下子就虧了上千萬元。”
羅定所遇到的産業發展困境,是很多農村的真實寫照。如何破除土地零散、“單打獨鬥”、市場競爭力弱等傳統“積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解決鄉村發展難題的關鍵。
小農生産怎麼破?
創新機制激發發展活力
破解小農生産弊端,羅定首先抓住問題的關鍵——土地。
為了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羅定鼓勵適當的土地流轉,通過轉讓土地經營權(使用權),把原本零碎的土地集中起來,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資源基礎。目前,羅定市實行土地流轉的農戶1.94萬戶,佔家庭承包總戶數的7.1%,流轉面積4.54萬畝,佔家庭承包總面積的13.9%。
在集中生産的基礎上,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創新經營機制。
據羅定市委書記黃天生介紹,近年來羅定市探索創新“公司+理事會+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機制,以公司為主導,以鄉賢理事會為紐帶和橋梁,通過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公司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構築了合作共贏的新型企農關係,推動現代農業的集聚發展、抱團發展。
一方面,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可以收取一部分租金,還能被聘用到企業工作,不用承擔種植風險就可以拿固定薪水,相當於兩份收入;另一方面,像蔡利昌願意種植的農戶,採用訂單帶動的方式,由公司制定種植標準,提供優質種苗,統一批發價採購優質有機肥,收成後再由公司統一烘乾、收購。
“我們只要專心種好稻米,種什麼、怎麼種都有人規劃指導。”蔡利昌説,有組織地統一種植、管理和經營,讓稻米很快産生效益。他們水稻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已承包了400多畝耕地。
陳炳佳經歷了第一年的“教訓”後,從第二年開始,他開著摩托車在鄉間田頭穿梭,推廣優質稻米種子。
“十多元一斤的種子,我免費送給農民,他們卻不想要。”無奈之下,陳炳佳説只能再度改變策略,把種好的稻米送給農民免費品嘗,終於説服部分村民試種。第三年,還沒到春耕時節,稻香園的辦公室便擠滿領種子的農民。
稻香園、豐智昌順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不僅帶動農戶實現標準化生産,更與華南農業大學等多個高校達成技術合作,研發出一系列擁有自有知識産權的有機種植新技術,推動整個稻米生産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讓供給品質不斷提升。
目前,羅定市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雲浮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3家,帶動12萬戶農民共享羅定稻米生産加工流通大市場,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羅鏡鎮鏡東村的陳留夥告訴記者,他家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租賃了300畝水田,種植“美香佔”等優質稻穀,去年共收穫優質稻穀256噸,銷售收入79.7萬元。
“傳統模式生産的農産品,品質沒保障,缺乏市場。公司、合作社通過訂單化生産解決市場問題,定標準、定技術,讓農戶與産品建立關係,農戶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效益十分明顯。”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劉義強説。
據統計,羅定市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1元,同比增長8.5%。
稻米産業的興起,為品牌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目前,羅定已連續舉辦了6屆“稻米節”,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方式,增進米業客商的往來交流,不斷提升稻米的附加值。羅定稻米被評為“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目前羅定種植的優質稻穀,收購價一斤就達到2元多,比過去翻了一倍,相當於市面上普通成品大米的價格。一些高端有機大米,一斤可以賣到60元以上。”在黃天生看來,羅定的稻米産業已“脫胎換骨”。
産業如何興旺?
多維産業鏈提升競爭力
稻米産業的變革,是羅定現代農業發展的縮影。南藥、竹蒸籠等特色農業,也循著稻米産業發展路徑,為農村培育更多有經濟活力的産業。
廣藿香、牛耳楓、黃花倒水蓮、金槐……龍灣鎮橫江尾山地上,立體種植著各種南藥。這些以往鎮內常見的野生藥材品種,現經過科學育種、規模化種植,成為提高貧困戶收入的“寶貝”。
龍灣鎮被定為探索把南藥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相結合的主要試驗基地。從2016年開始,該鎮打造的萬畝南藥種植基地,採取“合作社+企業+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預計到2020年,龍灣鎮南藥的銷售量將達到4億元,相當於該鎮2016年工農業總産值的兩倍。
據龍灣鎮黨委書記梁英藝介紹,未來基地更計劃建成一個集南藥種植、科研、培育、觀光、養生以及鄉村休閒旅遊、康健度假、醫療養老于一體的南藥養生康健休閒度假旅遊區。類似的全産業鏈條構築方式,讓現代農業加快融入二三産業。
訂單化生産,供給藥企製成“夏桑菊”的藥桑;有十多個口味各異的食用桑葚品種;有經技術改良,能吐出米黃色絲線的蠶寶寶……在距離羅定市區僅數公里的廣盛藥桑健康産業基地裏,一排排桑樹鱗次櫛比地種在小丘陵上,是産業融合的一塊“試驗田”。
廣盛實業的總經理李大燦告訴記者,去年基地舉辦的首屆桑果節,已經有5萬多人次的遊客,公司通過發展旅遊、農副産品,帶動提升一系列的非農收入。
“羅定已有很好的産業基礎,未來要在全産業鏈擴展上下功夫,繼續用好公司、合作社與小農戶的産業共建共享模式,進一步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劉義強認為。
目前,羅定市正著力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試驗區。該市將因地制宜打造八大特色優勢農業功能區,集中連片推進農業産業化,做大做強稻米、肉桂、羅竹、油茶、藥桑五大傳統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南藥、光伏光譜農業、鄉村旅遊三大新興産業。以産業為紐帶,羅定市計劃打造4條旅遊精品線路和規劃建設1個南藥特色小鎮,加快培育鄉村旅遊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其中南藥特色小鎮將引入社會投資25億元,集南藥産業園、南藥養生谷等於一體。
南方報業採訪組:
南方日報 南方農村報
南方日報記者 陳彧
通訊員 張偉華 發自羅定
策劃:姚燕永
統籌:孫國英 練學華 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