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天河區國際金融城建築工地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化石。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鐘志輝 攝
恐龍曾在廣州生活添新證!日前,一項最新公開的研究成果表明,廣州天河和肇慶四會共發現4枚暴龍超科牙齒化石。這是廣州首次發現暴龍超科化石,打破中國暴龍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紀錄。
以上研究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廣東省四會市博物館、中山大學以及廣東中大深地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聯合發佈。相關研究文章發表于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這4枚牙齒化石發現點屬於上白堊紀大塱山組,時代為晚白堊世馬斯特裏赫特階,距今7000萬到6600萬年前,為白堊紀的最晚期。其中1枚發現于廣州市天河區國際金融城建築工地,另外3枚發現于肇慶四會。
“在廣州發現的這枚牙齒化石邊緣為鋸齒狀,當時我們便想著這可能是肉食性恐龍的牙齒,説不定還是霸王龍。”廣東中大深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強採集了該枚化石,其目前被收藏于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地質礦物博物館。
研究團隊近兩年來針對牙齒的形態特徵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和判別分析,結果支持4枚牙齒化石屬於暴龍超科。研究人員表示:“保守估計,四會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所屬個體體長約5米—6米,廣州市區的則可能是更大一些的個體。”
暴龍超科是一類體型差異較大的掠食性獸腳類恐龍,是白堊紀中晚期的優勢類群。最為著名的霸王龍則是暴龍超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最大全長可超12米。
我國華南地區此前在贛州、河源等地發現過暴龍超科化石。本次發現的4枚牙齒化石,讓研究團隊和恐龍化石愛好者欣喜。廣州在地質歷史上屬於三水盆地沉積區,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是首次在三水盆地發現大型獸腳類化石,也是中國暴龍超科化石最南端的記錄,還是中國最晚的暴龍超科化石記錄。”
科研人員表示,此前三水盆地晚白堊世的恐龍蛋化石記錄顯示,該區域活躍著竊蛋龍類等,“本次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化石和它們組成了一個明確的恐龍生物群,説明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前,恐龍生物群在中國華南很可能相當繁榮”。(南方日報記者 徐勉 楊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