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東最美水源地之四 | 韶關南水湖:守護粵北明珠的生態密碼
2025-07-15 16:48:3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在粵北崇山峻嶺間,一汪碧水蜿蜒流淌,滋養著韶關城鄉居民。這座承載著飲用水源、防洪灌溉、生態涵養多重使命的南水湖,歷經十餘年系統治理,正以“水質穩定優於Ⅱ類”的成績單,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道。

韶關南水湖:守護粵北明珠的生態密碼_fororder_水庫1

南水湖風景

  治水清源:從“問題庫”到“生態湖”的蛻變

  南水湖曾因無序開發陷入困境:網箱養殖密布湖面,農家樂污水直排庫體,“三無”船舶穿梭其間,水質一度逼近Ⅲ類臨界值。面對嚴峻挑戰,韶關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治水攻堅戰。

  全鏈條污染整治成為破局關鍵。2018年起,累計投入2.3億元開展“四大戰役”:清除非法養殖面積26.8萬平方米,取締51宗餐飲項目,拆解79艘“三無”船舶,全面清理庫區畜禽養殖。同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東坪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實現48個自然村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庫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生態修復工程同步發力。“湖濱帶是水庫的‘第一道防線’,剛開始修復時,我們試過種喬木、栽灌木,最後發現本土的蘆葦、香蒲最管用——它們根系發達能固土,還能吸附水中的氮磷。”一位韶關市水務局負責人指著岸邊隨風搖曳的植被説,“現在1297畝湖濱帶連成片,加上90畝濕地,就像給水庫裝了‘天然凈水器’。去年監測顯示,經濕地過濾後,流入水庫的水總磷含量能降低20%。” 通過湖濱帶修復、入庫河口濕地建設、石漠化治理等舉措,累計修復湖濱帶1297畝,建成濕地90畝,完成石漠化治理8.2萬畝,植被覆蓋率提升15個百分點。

  科技賦能監測預警構建起水質安全防線。 “我們在濕地裏裝了紅外相機,不僅能拍鳥,還能監測植被生長。去年拍到中華秋沙鴨時,系統自動推送了消息,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南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展示著監測平臺的記錄,2024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南水湖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達標率100%。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回傳數據,17個視頻監控點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AI鳥類監測系統與濕地監測平臺聯動,形成“空天地水”一體化監管網絡。

韶關南水湖:守護粵北明珠的生態密碼_fororder_水庫2

南水湖的中華秋沙鴨

  機制創新:構建協同共治的生態治理範式

  破解跨部門治理難題,韶關市探索出“市縣鎮三級聯動+多部門協同”的管理機制。由韶關市委市政府牽頭制定《南水水庫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明確各方責任;乳源瑤族自治縣組建南水湖聯合巡查執法工作組,整合韶關市水務局、東坪鎮政府、南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生態環境等部門力量,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查執法。

  執法機制創新成為治理利器。建立“首次違法提醒告誡+再次違法立案查處”的柔性執法模式,2023年以來開展聯合巡查150余次。“以前有人偷偷在濕地邊釣魚,我們勸了不聽,現在聯合執法隊一來,先警告,再犯就罰,今年違規垂釣的少了六成。”南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楊易平説到,這種柔性執法模式顯著提高了治理效率,對南水湖的生態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態守護:築牢粵北生態屏障的綠色實踐

  南水湖的治理不僅是水質提升工程,更是生態系統修復的典範。通過增殖放流、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庫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連續三年現身南水湖,成為生態改善的最佳證明。“第一次見中華秋沙鴨是2021年,去年也來了很多只,還拍到它們覓食的畫面。”楊易平翻出手機裏的照片,“這鳥對環境挑得很,水質差一點都不來,它們能留下來,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高肯定。”

  綠色産業培育實現生態價值轉化。依託環南水湖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發展瑤山茶、瑤藥等特色農業,建設生態觀測站、科普展墻等設施,引導村民參與生態保護。“我們在濕地公園建了科普宣傳欄,還有科學展覽館,作為韶關市和乳源瑤族自治縣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陳列有很多周邊相關動植物標本。”南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李建宏介紹道。

韶關南水湖:守護粵北明珠的生態密碼_fororder_水庫3

秋天的南水湖

  經驗啟示:新時代水源地保護的“韶關樣本”

  南水湖的治理實踐,為南方丘陵地區水源地保護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一是系統思維引領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二是機制創新破解壁壘,通過聯合執法、智慧監管等手段,打破部門與區域間的治理孤島;三是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四是公眾參與凝聚合力,通過科普教育、志願服務等形式,激發公眾保護意識。

  如今的南水湖,碧波盪漾、白鷺翔集,既是韶關人民的“水缸”,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韶關市水務局一位負責人望著遠處的湖面,眼裏滿是期待:“等生態更好了,説不定能引來更多稀罕鳥,讓這顆粵北明珠更亮。”從“治水”到“智水”,從“守護”到“共生”,南水湖正以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未來,隨著環庫生態緩衝帶建設、智慧水利系統升級等工程的推進,南水湖將繼續書寫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文 傅岩 孫一丹 圖 南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