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千萬級人口的幸福密碼:廣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擔當?
2025-07-17 17:34:34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在珠江畔的海珠濕地公園,孩子們奔跑在新建的兒童友好碧道上,父母們推著嬰兒車漫步其間;老舊小區改造後的口袋公園裏,老人搖著蒲扇講述“三雕一彩一繡”的故事;城中村改造工地上,塔吊正將配售型保障房藍圖變為新市民的家園……這是廣州多次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動注腳。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新階段城市發展指明方向,而廣州這座超大城市,正以創新實踐詮釋“人民城市”的深刻內涵。

千萬級人口的幸福密碼:廣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擔當?_fororder_擔當1

廣州兒童友好城市活動

  規劃藍圖,勾勒人民城市基因

  “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在千年商都的規劃脈絡中早有呼應。從2000年戰略規劃錨定發展坐標,到2024年《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中心型世界城市”願景,再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6+4”城市功能定位,廣州始終將人民需求融入城市基因。

千萬級人口的幸福密碼:廣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擔當?_fororder_擔當2

彩虹通學路段

  規劃的生命力在於全民參與。當社區設計師走進街巷,與居民共商公廁改造方案;當“社區事·街坊做”讓垃圾站變身便民藝術空間——規劃藍圖便不再是墻上的圖紙,而成為市民可感可知的煙火氣。這種“繡花功夫”也體現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1174余處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172條彩虹通學路覆蓋90%學區、78條親水碧道串聯6萬平方米自然課堂,讓城市從“高度”回歸“溫度”。

  民生為本,破解超大城治理難題

  面對1897.8萬常住人口的多元需求,廣州以制度創新破解超大城市民生瓶頸。作為全國首個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的一線城市,廣州構建起覆蓋戶籍家庭、新市民、青年人才的住房保障網。城中村改造更創下多個“全國首例”:首部專項法規、首張房票、首個“自主更新”危房改造樣本。正如中央會議所強調,廣州正通過“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

千萬級人口的幸福密碼:廣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擔當?_fororder_擔當3

廣州兒童友好城市活動打卡點

  在兒童關懷領域,廣州的實踐尤為亮眼。全國首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破解心理疏導難題,“愛心媽媽”結對5326名留守、困境兒童,9108名志願者參與,年度惠及殘疾兒童3800余人次。當市兒童公園將孩子們“想要滑滑梯”的童言變為建設方案,正是對“堅持人口、産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的生動詮釋。

  綠色轉型,書寫無廢城市新篇

  中央會議提出“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之際,《廣東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廣州作為先行者,正將“無廢”理念融入肌理: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廢舊物資回收站、工業固廢回收點“三網融合”;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85%;市政污泥變廢為寶……到2025年,珠三角將建成市級污泥集中處理設施,為全國探索“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新路徑。

  在歷史文化保護中,綠色理念同樣閃耀。永慶坊的趟櫳門內,咖啡香伴著粵劇清音;黃埔軍校修舊如舊,革命精神歷久彌新。當大灣區藝術中心揚帆白鵝潭,當“廣府童謠嘉年華”喚醒城市記憶,廣州以“繡花功夫”印證著中央會議要求:“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城市獨特歷史文脈”。

  韌性底座,托舉千萬人安居夢

  超大城市的安全運行,考驗著基礎設施的承載力。廣州用“看不見的工程”築牢生命線:175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守護城市“血管”,全國最大規模自愈電網保障盛夏用電,四大優質水源構建供水安全網。當大灣區首條地鐵環線貫通運營,“軌道上的都市圈”讓“半小時通勤”成為日常——這正是中央會議部署“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的廣州答卷。

  從3.1萬億GDP的經濟體量到GaWC全球22位的城市排名,從兒童友好城市範本到無廢城市先鋒,廣州的探索證明:人民幸福感並非抽象概念,而是老舊小區加裝的電梯,是碧道旁奔跑的歡笑,是“智慧監管系統”的危險廢物監管系統,更是每位市民作為城市治理“主人翁”的獲得感。

千萬級人口的幸福密碼:廣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擔當?_fororder_擔當4

廣州兒童友好城市活動體驗

  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指,“城市的核心是人”。當珠江水奔涌向前,廣州這座人民城市的幸福長卷,正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中徐徐鋪展,為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道路寫下生動注腳。(文/圖 穗婦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