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小車道的大治理:廣州“機非共享”折射精細治理之道
2025-08-14 16:42:4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家中運轉自如的水閥電錶或網絡光貓,早已超越其基礎功能屬性,成為現代生活穩固基石與安心居所的信任載體。在花城廣州,兩根看似不起眼的道路隔離樁,正悄然書寫著城市交通精細治理的“大文章”。

  面對超過610萬輛登記上牌的電動自行車帶來的“無路可走”困境與交通秩序挑戰,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交研”)聯合廣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以下簡稱“廣州交警”)、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等相關部門,以“機非共享”理念破題,創新性地推出“機非共享車道”改造模式。這不僅僅是道路空間的重構,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級,小設施撬動大治理,折射出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精細之道。

小車道的大治理:廣州“機非共享”折射精細治理之道_fororder_車1

機非共享車道改造前後道路斷面示意圖

  第一根隔離樁:劃出共享空間,解開“無路可走”的死結​

  廣州中心城區道路空間緊張,是歷史遺留的難題。儘管近年大力推動非機動車道建設,主次幹道設置率已超八成,但受限于既有條件,仍有部分幹道無法通過常規方式增設足夠寬度的專用道。“道窄車多”,高峰期電動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搶道,險象環生,成為城市交通的痛點、市民出行的堵點。

  “改革為了人民”。面對困局,廣交研工程師們沒有選擇“大拆大建”的昂貴方案,而是在廣州交警的組織統籌下,深挖現有道路潛力。他們的目光聚焦在最右側那條常被忽視、利用率不高的機動車道上:車速較低、常被違停佔用。一根隔離樁(或高護欄、標線)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它將最右側機動車道與相鄰的非機動車道(或空間)合併,物理隔離出寬度約5米以內的“機非共享車道”,限速40公里/小時。

小車道的大治理:廣州“機非共享”折射精細治理之道_fororder_車2

新港中路麗影廣場對出路段非機動車雙向通行路徑對比

  這根隔離樁劃定的,不僅是物理邊界,更是清晰的路權分配。它巧妙地“共享”了原本低效的機動車道空間,為龐大的電動自行車流開闢出安全、獨立的通行走廊。在新港西路、新港中路等試點路段,效果立竿見影:改造後,非機動車佔用內側機動車道的比例從61%驟降至約5%,而在共享車道內規範通行比例飆升至95%以上。“以前騎車總感覺在夾縫中求生存,現在有了這條道,安心多了!”海珠區市民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騎行者的心聲。

  第二根隔離樁:立起通行規則,串起共治共享的信任​

  僅有物理空間還不夠。如何讓機動車與電動自行車在同一個車道內和諧共處、安全有序?這需要建立明確規則和默契的信任。

小車道的大治理:廣州“機非共享”折射精細治理之道_fororder_車3

機非共享車道路段配套交通設施設置示意圖

  “改革依靠人民”。廣交研與廣州交警深知,規則的生命力在於共識。他們精心設計了共享車道內“雙跟車、禁超車、即停即走、繞行避讓”等核心通行規則,並通過清晰的標識標線、隔離護欄的開口設置、廣泛的宣傳引導,讓規則深入人心。這如同在駕駛員和騎行者心中立起了第二根無形的“隔離樁”——行為的邊界之樁、安全的保障之樁。

小車道的大治理:廣州“機非共享”折射精細治理之道_fororder_車4

駕駛人行經機非共享車道路段正確行為示意

  這根規則之樁,約束的是隨意變道、穿插、違停等危險行為,建立起的是共同遵守的秩序。機動車駕駛人學會了在共享車道內減速跟行、即停即走;非機動車騎行者明白了需依次跟隨,在公交站臺等關鍵點安全繞行。試點數據顯示,共享車道內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速度差顯著縮小至20公里/小時以內,追尾、碰撞風險大大降低。同時,物理隔離有效壓縮了違停空間,機動車長時佔道違停現象得到壓降。“大家按規矩來,路反而順暢了,事故也少了。”計程車司機陳師傅觀察,驗證了規則的力量。

  精細之道:小設施背後的治理大智慧​

  兩根隔離樁,一根界定空間共享,一根框定行為規則。它們共同構築起廣州“機非共享車道”的核心骨架,成為解決城市交通結構性矛盾的“金”。

  這鑰匙打開的,是盤活存量道路資源的大門。在不新增土地資源的約束下,通過精細化的空間重組和規則設計,將低效利用的車道轉化為高效率的共享走廊,提升了整體通行效率。這鑰匙打開的,是提升交通秩序與安全的大門。通過物理隔離和行為規範,顯著減少了混行衝突,保障了慢行交通的優先路權和通行安全。這鑰匙打開的,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細化治理之門。它要求政府部門精準研判、科學設計,要求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理解規則、自覺遵守,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通行秩序。

  目前,這根“鑰匙”已在廣州中心城區約60條路段、42公里的道路上試點應用。廣交研團隊仍在不斷收集反饋、總結經驗、優化細節,致力於將這把“鑰匙”打磨得更精細、更有效。

  小隔離樁,大治理經。從上海的“兩把鑰匙”到廣州的“兩根隔離樁”,細節之處見真章。它們共同印證著同一個道理: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錨定的是人民需求,依靠的是改革創新,最終落腳的,正是這份于細微處見功夫、于共治中求長效的精細之道。廣州的實踐,為超大城市破解慢行交通困局、提升交通治理現代化水準,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廣州方案”。(文 徐文勝 顧宇忻 圖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