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之際,廣東省于8月15日正式發佈《廣東省綠色水經濟發展》白皮書,系統勾勒出“點水成金、綠色興粵”的創新路徑,為全國水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廣東樣本”。
這份由省河長辦組織編制的白皮書,以“1364”發展路徑為核心框架——錨定綠色水經濟健康發展這一核心目標,做好“發展與保護”、“市場與政府”、“供給與需求”三大統籌,凝練推廣六種特色發展模式,並展現四大顯著成效。
河源萬綠湖優質水利用水經濟項目 供圖 林冰瑩
綠水青山轉化新路徑
綠色水經濟,是廣東在新發展階段對“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白皮書明確定義其為:圍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及水域岸線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産業附加值高的新型經濟形態。
它包含兩大維度:推動水利基建智慧化、綠色水電、新能源航運等傳統水産業轉型升級;培育優質水利用、濱水康養、水上運動、水系旅遊、水科技等前景廣闊的新興水産業。其意義重大:一是拓展轉化路徑,依託顯著治水成效與生態優勢,開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新通道,擦亮綠色發展底色。二是釋放內需潛力,通過培育“水+旅遊”“水+體育”“水+科技”等新場景,並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投向粵東西北及實體經濟)形成優質涉水投資項目,創造就業,促高水準供需平衡;三是助推水利高品質發展,盤活河湖與水利工程資産價值,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推動生態價值轉化,並以收益反哺長效管護,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佛山市雲東海碧道連續三年作為廣東萬里碧道鐵人三項系列賽事首站舉辦地
六種模式:因地制宜的廣東方案
基於2024年底順利完成省級試點後的系統總結,白皮書提煉出六種可複製推廣的綠色水經濟發展模式。其分別為:
水城融合(佛山):以西江、北江為軸構建發展廊道,整合産業、航運、文旅資源;順德桂畔湖以水系串聯“濕地公園+水岸商業”,打造藍綠協同的複合空間。
特色産業驅動(廣州、中山、清遠):南沙水上運動基地延伸裝備製造鏈;中山騰步碼頭探索遊艇“泊位-培訓-度假”一體化;清遠北江以水系旅遊打造“黃金水道”。
工程盤活利用(廣州、江門):天人山水藝術園激活沙溪水庫資源,打造藝術康養度假地;江門禦潭江結合水利工程達標與碧道建設,引入輕餐飲、露營,煥新濱水地標。
生態保護開發(江門):青年水庫源林樂園通過政企合作治理開發,水質提升至Ⅲ類以上;開平大沙山水茶鄉依託水源地發展茶産業,打響“大沙優品”品牌。
優質資源增值(河源、江門):萬綠湖吸引農夫山泉、怡寶等巨頭,並培育本土礦泉水品牌;江門錦江水庫發展高端礦泉水、飲品,提升附加值。
文旅品牌賦能(佛山、深圳):三水白坭文創小鎮融合西江碧道、泵站改造與龍舟漆藝文化;深圳觀瀾古墟結合古村復興與濱水改造,激活水岸活力帶。
成效斐然:投資熱土與民生紅利
自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省市縣三級109個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12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佔比高達80%,並儲備了超1000億元的項目。成效體現在四方面:
區域協調新路徑:促進大灣區要素向粵東西北流動,助力“百千萬工程”。肇慶綏江項目引珠三角資金8億發展水上運動與康養,帶動竹産業;普寧南溪水鄉年接待遊客27萬人次,帶動人口回流與鄉村發展;品清湖、萬綠湖項目有效促進村民就近就業增收。
全民消費新場景:省級文旅類試點兩年接待遊客超3500萬人次。廣州佈局89處水上運動場所,發展帆船、龍舟等;增江、三龍灣、北江水系旅遊成網紅熱點。
社會投資新賽道:社會資本撬動比近1:4。水經濟新業態産值從2022年114.4億元躍升至2024年319.2億元,增長率達179%。
水利發展新動能:形成“以水興産、以産引資”循環。如江門西江碧道引入多元業態,年增地方收入超400萬元,部分反哺碧道維護,實現“以道養道”。
肇慶廣寧縣綏江兩岸水經濟項目引入珠三角資金和管理團隊
面向新征程,白皮書規劃四大方向。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摸清資源家底,精準定位目標,優化發展佈局;二是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河湖長制激勵約束,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探索可持續反哺路徑,加強金融支持與全民參與;三是拓展發展模式,推動傳統業態升級,壯大節水與水生態修復産業,做強水文化産業與水科技創新,構建濱水經濟帶,強化水金融支撐;四是深化理論研究,加強政策措施、河湖有償使用及綠色水經濟統計體系研究。
廣東正以“闖創幹”的勁頭,將汩汩清流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澎湃動能,一條“點水成金、綠色興粵”的寬廣道路已在南粵大地清晰延展。(文 傅岩 孫卓 圖 粵河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