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紮根廣東75載的國有骨幹企業,廣東省第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一建”)自1950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團結、開拓、守約、創優”的企業精神,專注“持續健康”的發展路徑。廣東一建董事長陳建航強調:“在長期的市場開拓中,我們始終堅持穩健經營,把廣東一建打造成為了‘持續健康’的生命型企業。”在“十四五”期間,公司業務版圖從廣州擴展至全國,成功在四川、江西、湖北等省外市場紮根,省外項目佔比達29.93%。更值得矚目的是,企業累計承接任務額達347.67億元,斬獲國家級品質獎8項、省級品質獎69項,以硬核實力擦亮“廣東一建”金招牌。
廣東一建董事長陳建航
支撐這份成績的是獨特的“零負債運營”模式——企業保持充沛現金流且零有息負債,連續三十一年榮獲“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這份沉甸甸的誠信認證,源自對每份合同的敬畏之心。“哪怕是項目合作方在款項支付上有短暫滯後,我們也堅持以工程節點為先,按時保質完成合同約定。”陳建航舉例道。而今,這張誠信“金名片”成為開拓市場的通行證,在省外項目中贏得八方回頭客。
行業挑戰:三措並舉轉型升級
面對建築行業的挑戰,企業以“穩規模、拓新域、增效益”三措並舉破局:立體化風險防控,建立項目“紅黃綠燈”評估機制,僅承接回款週期明確、資金監管完善的優質工程;橫向拓展新域,佈局新能源(電力、光伏、充電樁等)、低空經濟等賽道,在珠海打造智慧充電樁試點工程;縱向深耕主業,聚焦EPC工程總承包模式轉型,通過設計施工一體化提升附加值,“十四五”期間EPC工程中標額達140.53億元,佔業務總量20.58%。
無極限廣場
此外,面對行業現狀,廣東一建堅持以品質效益為核心的轉型,推動“五大轉向”:從規模驅動轉向品質效益優先、傳統建造轉向綠色低碳、人工密集轉向智慧建造、單一施工轉向全産業鏈協同、人力依賴轉向人才梯隊支撐。廣州無限極廣場項目正是轉型樣板——該項目運用BIM技術實現2萬餘塊異形鋁板毫米級拼裝,幕墻隔音達40分貝;通過自然通風設計降低空調能耗30%;創新“U型卡箍+點焊固定”工藝使防滲漏合格率達100%,最終捧回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生動詮釋“三精三綠”的現代工匠精神。
誠信品牌:制度與文化雙軌驅動
談到廣東一建“誠信為先”的核心理念,陳建航表示誠信殊榮的背後,是“制度約束與文化滲透”雙軌驅動機制。制度層面,所屬公司考核指標中,突出客戶滿意度。重大項目法律審查率100%,近三年規避履約風險47起。文化層面,公司重視守信守約,推行“事必回應”準則,公司高層定期帶隊回訪業主。這種從頂層貫穿至項目一線的誠信文化,使企業對業主訴求的響應速度成為企業的名片。
黨建引領:把支部建在項目一線
黨建作為企業發展的“紅色引擎”,通過21個基層黨組織實現組織保障。公司黨委把抓黨建作為第一責任,完善《黨委議事規則》,確保黨的領導融入重大決策全過程。公司緊跟廣東省“1310”戰略部署,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千萬工程”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在項目一線,黨旗高高飄揚,通過“黨建+”工作模式,將重點工程作為基層黨組織主陣地,深化“一企一品”品牌體系,打造黨員示範崗、先鋒崗和責任區。
一線黨員在項目攻堅中亮身份、作表率,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黨員先鋒作用尤為凸顯。在2024年6月16日,平遠縣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造成東石、泗水等多鎮出現農田淹沒、山體滑坡、道路受阻、電力中斷、通信失聯等險情災害,人民群眾財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面對嚴峻的災情,廣東一建第一時間與平遠政府及相關部門取得聯繫,迅速組建機動搶險小分隊及救援物資採購配送小分隊,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搶險救援一線,全力以赴投身到“打通生命通道”的緊急救援工作中。近幾年,共創建黨員示範崗、先鋒崗、責任區145個,打造15個黨員活動室,通過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黨員示範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隊等形式組織黨員、幹部立足崗位,比學趕超作貢獻,有效推動企業戰略始終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政府部署同頻共振,形成“黨建促業務、業務強黨建”的良性循環。
人才改革:穩人才與動真格並行
人才改革方面,隊伍建設聚焦“三項制度改革”,經理層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100%覆蓋,面對行業壓力,公司以“穩規模、增效益、防風險”為原則,確保企業人員穩定、人心穩定,通過EPC模式拓展業務,並佈局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賽道。
人才制度落實時,廣東一建勇於動真碰硬打破“鐵飯碗”,隊伍結構持續優化,一級建造師達197人,本科及以上員工佔比72.59%,“80後”、“90後”中層幹部佔比達66.67%;師徒制與職業培訓體系則為設計、投資等新業務儲備戰略人才。
未來佈局:向設計施工一體化轉型
未來,廣東一建將設計施工一體化轉型作為重點工作之一,通過整合設計院資源補強設計短板,推動設計與施工深度融合;堅守輕資産運營策略,以設備租賃代替購買控制資産規模,築牢現金流安全底線。陳建航總結道:“廣東一建的目標是‘穩規模、增效益、防風險’,通過優質經營、管理降本、科技提效,迎難而上、扛起國有企業社會擔當。”(文/王辰悅 圖/受訪單位供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