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何以河源?——大灣區不可或缺的“水塔”和生態屏障
2025-09-09 11:11:04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廣州、深圳、香港等國際大都市閃耀世界。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經濟發展領跑全國。然而,在這繁華景象背後,一條看不見的生命線正從一百多公里外的東北方向悄然延伸,滋養著這片中國南方的黃金地帶。

何以河源?——大灣區不可或缺的“水塔”和生態屏障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09095432_23_523

河源萬綠湖 攝影 趙春風

  這條生命線的源頭,就是河源——大灣區不可或缺的“水塔”和生態屏障。之於大灣區,這正是河源戰略價值之所在。

  大灣區生命之水的源頭

  清晨五點,當第一縷陽光灑在萬綠湖面,58歲的護水員老廖已經開始了他的日常巡湖工作。他在萬綠湖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這片水域如何成為大灣區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這裡的水甜著呢。”老廖從湖中掬起一捧水,笑著説。他的笑容裏藏著自豪,也藏著責任。

  萬綠湖,又名新豐江水庫,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相當於68個杭州西湖。這片浩瀚水域儲存著139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資源,是廣東乃至全國水質最好的淡水湖之一。

  “河源被稱為大灣區的‘水塔’,絕非虛名。”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水資源專家陳教授指出,“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水塔高於用戶,為整個系統提供穩定水壓和水量保障。河源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地勢更高,通過東江自然流向,為下游地區持續輸送優質水源。”

  數據顯示,東江每年向珠三角及香港地區提供超過40億立方米的優質飲用水,僅香港每年就從東江取水約8億立方米,佔其淡水供應總量的七成以上。深圳市民的飲水中,超過60%來自東江流域。

  “一滴水從河源萬綠湖出發,經過天然河道和人工輸水工程,幾十個小時後就能到達深圳、香港居民家的水龍頭中。”陳教授解釋説,“這滴水之旅,可謂是大灣區真正的‘生命線’。”

  為確保這滴水的純凈,河源付出了巨大努力。在萬綠湖周邊,實施了嚴格的環保措施:禁止任何工業項目在保護區內建設,搬遷了周邊可能造成污染的養殖場和居民點,建立了全方位的水質監測系統。

  “我們監測數據顯示,萬綠湖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這樣的水質在全國大型水庫中極為罕見。”河源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灣區城市的“綠肺”與“凈水器”

  河源的價值不僅在於水,更在於守護這些水的生態系統。

  位於粵東北的河源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3.18%,位居全省前列。這片茂密的森林不僅是美景,更是大灣區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

  “生態屏障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空氣凈化。”行走在河源桂山自然保護區內,參天古木遮天蔽日,林間溪流潺潺不息。這裡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擁有2000多種植物和300多種野生動物。

  “森林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雨季時吸收大量降水,減少洪水風險;旱季時緩慢釋放水分,維持河流基流。”保護區工作人員小李一邊記錄監測數據一邊解釋,“沒有這片森林,萬綠湖的水量和水質都無法保障。”

  研究表明,河源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約25億立方米,固土保肥約2.5億噸,這些生態服務功能若折算成經濟價值,超過數百億元。

  此外,這片綠色屏障還是大灣區的“空氣凈化器”。數據顯示,河源市每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超過95%,PM2.5年均濃度遠低於大灣區核心城市。當東南風吹過,河源的清新空氣會自然流向珠三角地區,幫助稀釋和凈化城市群的大氣污染。

  “我們做過模擬計算,河源的森林每年可幫助珠三角地區減少約10%的空氣污染物濃度。”陳教授説,“這種生態服務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人口密集的大灣區而言至關重要。”

  生態屏障背後的發展抉擇

  守護“水塔”和“生態屏障”的地位,意味著河源必須放棄許多發展機會。

  “我們拒絕了超過500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投資項目。”河源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

  在這些被拒絕的項目中,不乏一些能夠帶來大量稅收和就業機會的工業項目。但對於河源來説,保護水源和生態環境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這種選擇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河源市人均GDP長期處於廣東省地級市後排位置,與珠三角地區差距顯著。

  “看著周邊城市快速發展,説不著急是假的。”河源市一位基層幹部坦言,“但我們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保護好這一湖清水、一片青山,就是我們對大灣區最大的貢獻。”

  為了補償河源為生態保護做出的犧牲,廣東省自2012年起實施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河源等生態發展區進行補償。近年來,補償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河源獲得的生態補償資金超過15億元。

  “這些資金大部分用於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和民生保障。”河源市財政局官員介紹,“我們還創新了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包括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市場化補償等。”

何以河源?——大灣區不可或缺的“水塔”和生態屏障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09095432_22_523

夕陽西下的萬綠湖美景 攝影 黃讚福

  時已入秋,夜幕降臨,萬綠湖恢復寧靜。遠處,大灣區城市的燈光開始點亮,宛如璀璨星河。

  一滴從萬綠湖出發的水,正沿著東江流向大灣區千家萬戶。這滴水,可能明天就會變成香港茶餐廳的一杯奶茶,深圳高科技企業實驗室的一杯純水,或者廣州早晨的一碗靚湯。

  “同飲東江水,共是一家親。”這句廣為流傳的話,道出了河源與大灣區城市群的深厚聯繫。

  河源作為大灣區“水塔”和生態屏障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和生態服務功能上,更體現在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上。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更好地認識、保護和補償河源這樣的生態功能區?如何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如何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格局?

  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係到大灣區未來的生命線是否穩固,關係到這片中國南方面向世界的窗口能否持續閃耀。(文 那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