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通覽千年 志興粵和”——《[嘉靖]廣東通志》主題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明路總館一樓展廳面向公眾開放。
展覽以珍貴古籍《[嘉靖]廣東通志》為敘事主線,融合圖文、實物與數字技術等形式生動呈現嶺南文化的千年脈絡,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多元路徑。展覽將持續至10月12日。
展出《[嘉靖]廣東通志》數字化成果
此次展覽以《[嘉靖]廣東通志》原書體例為線索,對應原書的《圖經》《事紀》《表》《志》《列傳》《外志》精心設計六大展覽板塊,結構清晰,內容貫通。《圖經》以豐富的圖文與數字地圖展現嶺南山川,引領觀眾直觀感受廣東地理的歷史變遷;《事紀》以編年體結合時間軸,生動梳理廣東自周至明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表》《志》詳錄官制與社會百態;《列傳》展示了1800余位先賢中的代表人物;《外志》則凸顯獨特的嶺南風情。展覽的呈現,使這部嶺南鴻篇荏苒數百年歲月,依然煥發深厚的文化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重點推介了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嘉靖]廣東通志》數字化成果。通過高精度掃描與字符識別技術,省立中山圖書館完成了該古籍的全文數字化重建,並借助AI技術對內容進行深度標引與知識提取,使這部明代嶺南文化瑰寶在數智時代重獲新生。
公眾線下觀展,可結合在線全文閱讀、檢索、標注,深入研讀《[嘉靖]廣東通志》,感悟先賢丹鉛之忱,沉浸式體驗一場嶺南文化溯源之旅。
明代嶺南大儒黃佐主持修纂巨著
《[嘉靖]廣東通志》成書于明嘉靖年間,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黃佐主持編纂,全方位記錄了廣東從週到明中後期的歷史沿革、地理、物産、人口、文化、名人等。該書資料廣博,內容翔實,是探究廣東古代政經文化的關鍵古籍,學術價值極高。
2024年11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白雲山進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意外發現保存完好的黃佐家族墓群;而此時,省立中山圖書館歷時近三年的《[嘉靖]廣東通志》數字化項目也將建設完成。考古發現與數字重生雙線交匯,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也為本次展覽平添了一分歷史機緣。時隔四百餘載,這位明代嶺南大儒及其主持修纂的巨著,以全新的方式再度回歸公眾視野。
從昔日的墨韻書香到今天的數字重生,《[嘉靖]廣東通志》正借助科技力量煥發新生命力。省立中山圖書館通過這次展覽,不僅重塑了古籍保護與傳播的生態,更搭建起傳統文獻與現代科技的對話橋梁。
【展覽延伸】
黃佐(1490-1566),字才伯,號希齋,晚年自號泰泉居士,廣州府香山縣人,是明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獻學家、詩人。學術上,黃佐堅守並修正程朱理學,創辦泰泉學堂,重振南國詩壇的“南園後五子”皆出自其門下。他與丘濬、陳獻章合稱“明代廣東三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在明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
在地方史志領域,黃佐貢獻卓著。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已隱居的黃佐應廣東地方長官之請,毅然出山主持修志工作。時年67歲的他在廣州貢院設通志局,任總纂,召集黎民表等嶺南才俊,開始了長達三年的修志歷程。《[嘉靖]廣東通志》全書七十卷,事類分明,邏輯清晰,推動了明代方志學發展。(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伍德嫦 苗苗 圖 劉書)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