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扶貧賦能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0-01-08 10:46:33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馮實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2020年是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是攻堅年,是為現代化長遠發展打基礎的關鍵一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就機構、金融、企業、産業、行業、智庫、教育、政府、農業、社會幫扶、國際交流方面如何著力轉方式、補短板,避系統性風險和顛覆性錯誤的發生,理性面對未來挑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深遠和重要影響。

  機構舉措施促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間點,機構對口幫扶有利於創新幫扶模式、優化服務、發展特色産業,為貧困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強有力、高品質的支撐。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脫貧攻堅戰略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19年3月印發通知稱,將進一步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行動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職能優勢,聚焦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關注東西部協作等人力資源流動開發重大課題,努力擴大勞務輸出規模,著力提升勞務協作的組織化程度和就業品質,創新方式、精準施策,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金融機構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重要生力軍之一。近三年來,通過發放金融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扶貧金融債等,每年有過萬億元的金融資金投向貧困地區和扶貧項目,為扶貧攻堅作出貢獻。在今明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表示仍會著重防範和化解扶貧攻堅相關金融法風險。

  金融扶貧打出“組合拳”

  為農業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是金融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必要措施。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近年來不斷探索創新扶貧模式,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

  當前,我國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主要表現之一是農産品供求需求變化較大,加上農民隊伍專業知識缺乏導致風險抵禦能力隨客觀因素變動。農産品價格波動明顯,農民收入影響較大。就此,由證券公司創新推出“保險+期貨”精準扶貧模式,由保險公司向貧困縣建檔立卡農戶提供因農産品期貨價格下跌導致收入受損的保險,為農戶提供農産品價格托底保障。近3年來,通過發放金融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扶貧金融債等,每年有過萬億元的金融資金投向貧困地區和扶貧項目,為扶貧攻堅作出了貢獻。“保險+期貨”這種新型的保險創新模式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企業成為參與扶貧開發的主要社會力量

  凝聚企業力量,助力脫貧攻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企業扶貧藍皮書(2018)》指出,中國企業已成為參與扶貧開發的主要社會力量,在推動扶貧工作的快速發展方面貢獻顯著。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司長曲天軍曾表示:扶貧免除扣稅政策出臺為企業扶貧工作提供便利,為社會扶貧工作奠定基礎。下一步將會著力引導企業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針對今後企業如何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社會動員處處長王大洋建議,“第一、對幫扶資源進行精確化配置,對幫扶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努力做到三個聚焦,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聚焦我們的脫貧標準;第二、一定要用足用好現有平臺,通過平臺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和品質;第三、企業扶貧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造血方面的獨特優勢,著力培養貧困群眾的市場觀念和能力,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參與中國扶貧的數量也逐步增長。2019年1月至11月份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6747家,實際使用外資達到84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外商投資企業最主要的扶貧方式是“在貧困地區實施扶貧項目”,其次是組織志願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活動。相對而言,僅為貧困地區捐款並非外企扶貧的主流模式。

  不斷完善扶貧産業鏈使群眾真正脫貧致富

  “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是實施“五個一批”脫貧工程的首個“一批”。發展産業是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逐步致富的根本要素。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減少到1660萬,每年減貧人數都保持在1200萬以上,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832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436個。我國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大幅提升,特色優勢産業穩定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在已脫貧人口中,一部分尚未具備長期穩定的産業支撐;摘帽縣的産業基礎大多比較薄弱,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現階段,以發展扶貧産業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任務非常緊迫。

  在扶貧産業的發展過程中需形成穩固的産業鏈。産業扶貧是系統工程,現階段已經解決基金、技術等因素的發展障礙限制,急需的是在産業鏈上的著重發展。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産業鏈則是穩固脫貧成果的核心方法。對貧困群眾而言,在産業鏈穩固的背景下,收益波動對明年的整體發展影響減弱,産業扶貧經得起時間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發揮行業優勢打贏脫貧攻堅戰

  行業扶貧是“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政府主導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抓手。發揮行業部門優勢,壓實行業扶貧責任,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對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有深刻意義。戰略要求建立高位推動的領導機制,促進部門抓好扶貧政策落實;在“三保障”上抓政策落實;在“補短板”上重民生需求。

  交通行業的便利程度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豐富的農作物資源需依靠交通運輸轉化為財富,基於這一特點,鐵路行業在交通扶貧方面便有了先天優勢。在交通部印發的《“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中,明確要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運輸服務能力和水準,強化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養護效能。多年來,鐵路行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扶貧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有效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調動脫貧的內驅動力。

  智庫總結脫貧攻堅經驗致力減貧事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聲智庫名譽主任李國強在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表示:智庫在治國理政、強國富民中作用顯著,是黨和政府決策的重要智力支撐。中國在減貧領域有豐富經驗,精準扶貧方略更是具有參考意義。李國強表示:智庫需要深入做好調查研究,總結中國脫貧攻堅的經驗和優秀案例,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貢獻智慧和方案。李國強認為,如何加大低收入人口享受經濟發展便利覆蓋率需要智庫深入研究,這些涉及到城鄉均衡化、一體化發展涉及到公平和效益的問題以及國家的分配政策等。

  教育部直屬高校已達扶貧工作底線目標

  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源優勢與貧困地區扶貧短板結合起來,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晁桂明表示,2019年教育部同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充實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力量的通知》,採取“1+1”模式,由1所已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與1所尚未承擔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共同定點扶貧一個貧困縣並增加高效助力其他中央單位完成定點扶貧任務。截至目前,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已全部投入扶貧工作。省屬高校在各省區市黨委、政府統籌領導下,積極參與扶貧工作。晁桂明強調,教育部將著重幫助定點扶貧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探索推進高校扶貧組團模式,探索地域群、組團式、聯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堅,做好“高品質、全方位、立體化”的高效扶貧後續工作,加強高校扶貧合作與交流,結合貧困地區實際需要進行學科專業化優勢互補,優化貧困地區産業結構,打造高校扶貧新品牌。

  2018年,各直屬高校領導赴定點扶貧縣調研3394人次,開展督促指導131次,選派挂職幹部139人、村第一書記55人,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源優勢與貧困地區扶貧短板結合起來,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從2018年責任書完成情況看,44所直屬高校共投入幫扶資金1.38億元,引進幫扶資金13.18億元,培訓基層幹部2.34萬人,培訓技術人員3.73萬元,購買農産品1.23億元,幫助銷售農産品3.27億元,均超額完成任務。從2019年責任書籤訂情況看,各高校均達到底線目標。

  中國減貧成效與政府扶貧決心密不可分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表示,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明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確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的政策舉措,建立脫貧攻堅的制度體系,經過不懈努力即將消除農村絕對貧困。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按照當前的扶貧投入和效果,按期消除現行貧困標準下的貧困人口並不困難。基於我國政府近40年的扶貧歷程分析來看,提升扶貧目標、調整扶貧標準、鞏固脫貧成果,促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是下一階段政府扶貧工作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中央將開展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確保脫貧攻堅責任落實到位、政策落實到位、工作落實到位,建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農業扶貧取得紮實成效

  近年來,我國家庭農場數量穩步提升,發展品質日趨優質。家庭農場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産業興旺的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支持發展適闔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産品初加工。中央農辦等11個部委《關於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出臺,要求到2020年,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指導服務機制逐步完善,家庭農場數量穩步提升。到2022年,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家庭農場生産經營能力和帶動能力得到鞏固提升。政策、資金將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功,穩住農業基本盤。

 構建“互聯網+”社會扶貧全國一張網

  社會扶貧是國家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是推進社會扶貧工作的有效手段。湖南省是“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線試點省市之一,根據湖南省扶貧辦透露,湖南省扶貧辦透露,截至2019年12月,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全省有5700余家民企精準幫扶7000余個行政村,幫扶91.9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線試點,並在全省推開。截至11月底,全省貧困群眾在“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發出貧困戶需求185萬條,對接成功126萬條。70傢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簽約入駐“中國社會扶貧網”,發起眾籌項目61個,已籌集到位資金7000萬元。

  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負責人曲天君認為,中國社會扶貧網構建的“互聯網+”社會扶貧平臺,聚合多方要素、力量,在精準扶貧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減貧成就具有全球意義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致力於實現自身發展、消除貧困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截至2019年10月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4000億元援助併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維多利亞·克瓦表示,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40年持續高速增長,使8.5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取得的成就無論從速度還是規模來看都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減貧進展具有全球意義。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村減貧戰略主任本傑明·戴維斯曾表示,正著力探索中國扶貧經驗在其他國家的實施方法並已取得實際成果。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開發是一個難點。通過機構、企業、産業、智庫、高校、政府、社會幫扶、國際交流八個領域發展情況和數據不難看出高品質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決定性基礎。此外,扶貧行動舉全國之力、聚萬眾之心,更是加快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在扶貧的過程中,需結合科技發展、合理指導方法建設。客觀來説,中國的扶貧行動已小有成就、有所建樹,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指導借鑒意義但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仍需著力防止返貧,鞏固扶貧效果。(部分消息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人民政協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 人民網 中國新聞網  中國日報網 金融時報 經濟日報 光明網 湖南日報 黃河新聞網 )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