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用好“碳市場” 助力“碳中和”

2021-10-17 20:47:5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馮實

  國際在線消息:10月16日,第六屆深圳科技影視暨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在深圳啟幕。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深圳市標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致辭。以下是齊紹洲發言實錄:

  尊敬的劉部長,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承蒙陳董的信任,今天邀請了武漢大學的三個中心協助舉辦分論壇。劉部長還有之前的領導都高屋建瓴地分享了他們的思想和觀點,下面我就“用好碳市場,助力碳中和”這個主題把我的思考和我們團隊的成果和大家彙報,一會我們圓桌討論的嘉賓會有更精彩的分享。

  説起“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最近半年我進行了一些走訪,發現有不同的路徑選擇,要不就是很高峰的達峰,包括後面的“碳中和”;有一些是等待,等待技術上的一些大的突破,想更短時間達到“碳中和”,但是現在達峰位置較低。為“碳中和”減輕壓力有不同的路徑選擇,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路徑選擇,就像劉部長上午和剛才的發言,都特別強調科學技術,技術的進步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的進步需要資金的支持,而資金的支持是需要政府和市場來共同引導和帶領。所以為實現“雙碳”,在路徑上的不同選擇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衝擊是非常大的,我們需要政府和市場以及技術三位驅動,特別是催生能源技術的革命。

  能源技術的革命和能源轉型替代是不是可以自發的,不能一蹴而就,我們回顧一下全球三大能源替代的過程。按照市場自發的時間,我列出了一個煤、油、氣三大資源各自60年的使用情況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煤炭在60年的時間裏只替代了不到50%;而石油同樣60年的時間,替代了不到40%;同樣60年的時間,天然氣替代了快20%。所以能源轉型過中,沒有政府的驅動需要的時間是相當長的。因此我覺得我們“雙碳”的目標,需要相關配套的政策和激發的市場需求,最後驅動技術的進步,以此改變能源自發取代的路徑,加快能源轉型、實現經濟和産業的轉型。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能和風能成本下降的趨勢,從成本的角度,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以下是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報告,兩大類四種的能源,光發電和陸上風電以及海上風電在18年,他們品種化的成本,也就是全生命週期成本的限制和産量的限制。我們來看,這個報告中下面的灰色區域是化石能源的價格範圍,目前各資源的價格都在這個價格範圍之內,甚至有的是中間值以下。未來到2030年,大家可以看他們的成本下降的幅度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光伏和海上風電,都是在58%,55%,到2030年光伏和陸上風電的品種化成本都已經到了化工能源價格的最下限。

  從成本的角度看,我有了一定的信心。我認為“碳中和”的本質是能源轉型,核心是技術突破,瓶頸是綠色溢價。從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的差異,這就成為綠色溢價。所以要解決綠色溢價,就要通過政策來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來縮小這個溢價,甚至把這個溢價消除。

  當前這個“碳中和”的目標,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長期政策的預期,這個預期可以讓我們形成一個更強烈的市場的需求。市場降低了規模成本,基本突破帶來了能源轉型的産業轉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當然大家都知道碳定價和碳中和以及碳市場的概念,為什麼中國選擇的碳市場沒有選擇碳稅。碳稅相當於一個固定的價格,碳市場是固定了一個排放的目標。碳稅是通過碳價格來引導企業的低碳資源的有效配置,來實現全社會最低成本的減排。碳市場雙力驅動碳減排:經濟動力,對有能力技術有效碳減排的企業,讓他們去創造、獲得收益、降低總成本,而且獲得收益再投資低碳技術的研發,每一年的獲益以及排放、繼續獲益,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提供一個動力,對於一些沒有有效進行減排的企業,是提供了經濟壓力。它的額度不夠用,這個額度要買,買來的總成本和産品的競爭力下降,導致最後是市場淘汰,而不是政策關閉,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根據過去多年中國試點碳市場企業的經驗,我們納入碳市場的企業大部分是這幾種方式節能減排,並且有效地成為贏家:最快捷的就是減少産量,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這個是短期的,那麼再稍微給一段時間,那麼能源的效率提高上就要做文章;再給一些時間,讓可再生能源替代進行能源轉型,促進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轉型。我們知道技術創新是需要投入和實踐的,時間越是延長,對技術創新的成果就會顯現出來,最後會引起整個産業結構的調整。

  我們對全球跨國企業的減排策略進行了綜合梳理,不同的跨國企業無外乎這麼幾種減排的策略。在“碳中和”的戰略下,第一個是節能運營,進行電氣化轉型,並採用可再生能源解決電力供應問題。大數據産業和智慧化産業,如果還利用化石的電力,那肯定還是要投入資金,實現大型設施一年365天的恒溫恒濕,這就還是需要技術的創新;第二個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強度。我專門問了搞鐳射的教授,他們説你們用傳統刀具,我們用鐳射,最起碼我們節省了一半的時間,一瞬間就切割好了。

  第三個是採用低排放或無排放燃料。比如前段時間東方航空一架從上海飛北京的航班宣佈購買了碳匯,到2021年12月30日,巴黎全部航班將實現碳中和。2020年9月30日,法國和我們中海油的集裝箱的液化天然氣宣佈全部實現碳中和,全程用生物燃料。一個月之後,德國漢莎公司飛到上海的航班也是碳中和,所以使用低排放或者無排放的燃料,這個也是一個策略。第四個是發展CCUS技術。第五個對企業運營配套關鍵技術進行改進,比如用鐳射那種力量。下面一個是提高企業內部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這個一會我們嘉賓會談。

  另一個是優化資産投資組合,包括下面最後一條股權轉換進行産業轉型,我們可能很多人理解的産業轉型和能源轉型要進行大量的物質資産的投資。其實我們梳理了很多跨國企業、包括能源企業,他們不是進行實物資産投資,而是進行股權轉換。購買其他新能源的公司的股權,進行一個股權轉換。

  全球碳定價的基本情況是,目前有31個碳市場和30個碳稅,有1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佔全球22%的溫室氣體總量排放,共有25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14500多個碳信用項目註冊。當下,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緊,覆蓋的範圍行為越來越廣,拍賣比例越來越高,建立的碳市場的國家越來越多,價格穩步上升,以及碳中和更加倚重碳市場,而且碳市場和碳關稅結合。

  今天很多我們深圳的企業,需要開拓碳市場的産業鏈,首先是數據。這個是最起碼的,MRV和在線檢測以及演算法科學還有碳數據庫;另外,減碳的技術和減碳的解決方案以及減碳的培訓需要學習、科普。第三個是碳金融和碳會計以及碳審計和碳管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産業鏈。我這次來聽説,像華為、騰訊等高級企業都往這方面延伸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碳金融和碳基金、碳信託,包括二級市場的低買高賣。我們還發現企業的配額,大部分都是一年,這個可以立馬變現。對企業來講,資本在運動,所以碳金融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關於碳價格的預測,剛剛劉部長還提到,我們做了一個課題。戴所長參加了我們的驗收,我們開發了一個碳價格的預測模型。我發現這個模型主要是價格趨勢的模擬,我們把趨勢這裡拿出來,根據我們的試點和過去十來年價格波動的短波和長波,再利用學習、進行檢驗之後得到了這個價格預測。我們還得到了未來到2060年的碳價格的區間,這個價格相比碳達峰階段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且最高到200個點,正常也就是100齣頭。這個是2030年,碳達峰之後這個碳價已經拉開了。2040年前後,最高是500多塊錢,50年的時候接近1000塊錢。50年之後這個價格就漲得更快了,我們可以看到60年價格是接近2800、3000塊錢。

  當然這個裏面也會有技術進步的情況,這只是價格預測。最後我總結了幾點思考,第一個是氣候風險日益突出,碳中和凈零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行動;第二個是碳中和下産業轉型必須基於能源轉型;第三個是,物質資本投資和股權資本投資都可以實現能源轉型和産業轉型,後者需要證券資本市場的支撐。尤其是深圳是一個資本市場發達,人才多的城市;第四個的基於能源轉型的産業轉型,需要政策和市場以及技術三力驅動;第五個是碳定價政策潛力很大,要用足用好碳市場助力實現碳中和;第六個是足夠高的碳價格、足夠廣的覆蓋範圍才能讓碳市場有效;第七,基於先進值的標杆法是免費分配中最有效的配額分配方法;第八,拍賣是碳市場的最終發展方向,可以有效規避碳市場尋租;最後一個是碳定價與國際貿易相結合是必然趨勢。

  謝謝!我的時間正好到!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國際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