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收官,北京市豐台區迎來“開門紅”。數據顯示,金融、科技、文化、商務等重點行業領域實現較快增長,其中科技、文化等領域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新設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企業103家,註冊資本共計416億元,同比上升49%。近日,光明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企業、園區,探究豐臺産業發展的密碼。
政策兌現 企業紛至遝來
“豐台區的營商環境正在不斷優化,特別是‘豐九條’的出臺,推動了企業更好發展。”北京首科創融科技孵化器董事長沈艷婷説。
沈艷婷提到的“豐九條”,就是《豐台區促進高精尖産業發展扶持措施(試行)》,涉及9項政策。2021年年底,豐台區啟動兌現了2020年度“豐九條”第四、第八條政策,共惠及企業233家,涉及資金7828.67萬元。沈艷婷的企業符合相關政策,拿到了130萬元的一次性現金補貼。
“這對高成長性企業來説是極有吸引力的。”豐台區科信局副局長羅勝表示。
今年1月,北京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5億元,在豐臺投資設立愛爾眼科醫院北京總部(國際醫院)。公司負責人李俊説:“選址豐臺充滿信心。豐臺轄區內有北京西站、北京南站,豐臺站馬上又要開通,還有正在建設的麗澤航站樓,交通優勢明顯。”
李俊的眼光是準確的。今年一季度,豐臺麗澤金融商務區已引進54家金融、科技類企業;豐臺科技園新引進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上企業180家,5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37家,高精尖項目佔比76%,億元以上企業18家。
羅勝告訴記者,在“豐九條”等一系列措施的加持下,一季度豐台區引進高成長培育企業72家,引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8家,新增62家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接下來,“豐九條”的兌現速度將進一步加快。目前,豐台區已啟動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獎勵申報工作,讓企業儘快享受政策紅包。
審批提速 投資實現落地
位於北京西三環外的周莊子村改造二期項目,從拿地到取得施工許可證,用時只有108天。項目開發商懋源地産副總經理劉強説,這個速度是沒想到的,過去從拿地到開工至少要大半年。
去年10月拿地後,項目團隊統計後發現,他們至少要與18個部門對接。“一個一個部門跑下來,幾個月就過去了。”令劉強想不到的是,豐台區主動提出將18個部門組織到一起,與企業一次完成全部需求對接。
豐台區住建委副主任鄧莉麗介紹,從1月29日開始,豐台區住建委對該項目分3批核發了5張施工許可證。其中,最後一批施工許可證3月17日提交材料,區住建委當天踏勘、當天出證。
對企業來説,節約時間就是節省成本。對政府來説,促進縮短房屋開發週期,提高房屋供給效率,有利於維護“房住不炒”;同時,讓共有産權住房儘快動工、儘快落地,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主動服務 解決企業後顧之憂
近日,在豐臺科技園,中國華電科工集團門前張貼著最新一批入選公租房的人員名單。公租房離公司不遠,一個月1000元的租金,就是應屆畢業生也能夠負擔。
華電科工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彭剛平説:“對一家産研結合的企業來説,人才是最關鍵的要素。應屆生工資不高,如果解決不了居住成本問題,就很難吸引到人才。”
近些年,豐台區通過點對點服務,相繼協調豐臺科技園周邊兩處公租房,為華電科工解決了27名員工的居住問題。
作為華電集團全資子公司,2021年,華電科工資産總額達到502億元,當年營業收入223億元。在華電科工的帶動下,華電集團的多家直屬單位和基層企業先後落戶豐台區,註冊資本金共計207.48億元。
在彭剛平看來,豐臺的環境正在越變越好,産業在加速聚集。華電科工的西側是金豐能源大廈,同一産業鏈條上的兩家企業相距不到1公里,“産業研發在一起做事情,節約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與此同時,僅2021年,華電科工及華電重工等12家所屬單位就為豐臺帶來稅收3.37億元;2013年至2021年累計繳納稅款達到30.90億元。今年一季度,華電科工營業收入實現37.26億元,同比增長6.76%。
留住人才—創新發展—貢獻稅收,在這條企業視角下的完整鏈條背後,始終有服務型政府在發揮作用,最終實現了企業與政府的“雙贏”。(記者/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