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王懷民:軟體行業蓬勃發展 未來中國要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2022-05-10 10:57:4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國際在線消息:5月10日,由中國軟體行業協會主辦的2022中國軟體産業年會舉行,大會以“數字經濟新時代--軟體産業賦能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盛邀産業主管部門領導、兩院院士、京津冀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國內外軟體領域知名專家、領軍企業負責人、行業組織和機構代表等業界翹楚及權威媒體,傳遞政策之聲、洞察産業之勢、研究發展之策。

  大會現場,中國科學院王懷民致辭。

中國軟體

  以下為實錄全文:

  大家好,我是王懷民。非常感謝軟協的邀請,來參加中國國際軟體發展暨第五屆中國軟體産業年會,並和大家做交流。  

  去年我和廖院士、王堅院士,還有呂衛鋒秘書長等一系列的專家院士承擔了科學院的一個諮詢課題,就是我國軟體科技與産業發展的對策。在這個課題研究當中,也得到了軟協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這裡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在這個諮詢課題研究當中,我對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與認識:如何看待我國軟體或者關鍵軟體被卡脖子的問題,如何認識我國軟體發展薄弱環節,如何認識新賽道帶來新機遇與挑戰,以及開源模式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談談對卡脖子問題的認識。在此之前首先和大家共同回顧一下對於軟體的認識,最近有一個提法,剛才各位專家都提到軟體是靈魂,我們更注意到軟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怎麼理解呢?首先軟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同時軟體定義的方式,正在重塑逐漸數字化的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剛才各位領導提到的交通、能源等等一系列其他我們所感受到的物理基礎設施,實際上正在被軟體定義重塑,實現更高水準的數字化。同時我們社會經濟的基礎設施,比如説金融、廣播、通訊等等一系列社會經濟運轉的基礎設施,也在被軟體定義。所以我們稱之為人機物融合的萬物智慧互聯的時代正在到來,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勢。

  第二我們也特別注意到中國軟體産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座的很多同志都親歷了過去20年中國軟體産業的蓬勃發展。首先在一個更大的範圍看,全球數字經濟2020年的增加值規模,到了32.61萬億美元,中國在其中佔比超過5.4萬億美元,在整個全球數字化當中的佔比超過了16%。和我們國家GDP在全球佔比的比重是相當的。而在其中最重要的增加值貢獻最重要的是軟體産業的發展,去年工信部公佈的數據,已經達到了9.4萬億人民幣,我算了算賬,相對於2000年增加了158倍。我們知道整個GDP的增長,大概相當於20年前的不到12倍,是這樣的增長概念。我還可以清晰的回憶到2000年,國家無論是科技部,還是當時的信息産業部,對我國軟體産業發展如何推進的關注甚至焦慮,因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到,20年軟體發展成就是巨大的。

  在這樣背景下,我們看被卡脖子,受制於人主要指的是什麼?我們國家主要産業,應用産業發展是非常之好的,國産基礎軟體、工業軟體被卡脖子,應用軟體佔比高。美國學者曾經做過這樣的分析,成長性+依附性+競爭性+超級節點+邊緣節點,發展自身的信息化進程當中,形成了軟體産品。在競爭當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所謂的負冪次分佈,也就是説極少數軟體是為更多人提供服務,提供服務的軟體就成為今天所説的關鍵軟體,由此形成與開發者之間的相互依附,這是我們説的技術生態網絡的發展,這種發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持續演變。比如説早期主機時代的UNIX,之後有了Linux,之後是Windows,到今天的Android,其他的相關軟體都有類似這樣的演變過程,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説的40年全球化所形成在軟體創新生態當中,形成的演變格局,由主機到個人計算機,再到比如説今天講的移動終端的發展態勢。

  全球化在今年百年變局下,我們看到又與國家間的競爭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知道關鍵軟體主要來自於歐美,在國家之間就形成了在全球化意義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以及中心與邊緣關係。

  對於今天中國關鍵軟體被卡脖子這個薄弱環節在技術上應該怎麼認知,下面我談談第二個問題,軟體發展的薄弱環節究竟是什麼。我們也注意到軟體發展有一個基本規律,全球軟體科技與産業發展是一個由專到通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在軟體發展當中往往一個解決特定問題與領域的軟體,通過它的由通到專的泛在能力,使得這個專用技術成為了通用技術,形成了滲透性,對全社會産生影響。比如説過去第一台計算機為導彈計算做的,但後來是通用計算機,後來進入商用計算機。過去的個人計算機僅僅是當時主流計算機當中的一個異類,面向個人辦公的專用軟體,後來它成為了個人計算機的通用平臺,更進一步在個人使用的環境當中,我們又出現了移動手持式的終端之後,它又成了智慧手機作業系統的通用軟體的形態。雲計算也一樣,過去是通過網絡提供購書等商業服務,之後變成了通用的雲平臺。今天機器學習也是這樣的特徵,由專用領域通用化的滲透性,是軟體技術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  

  而在這個進程當中,我們看到了由專到通,再由通到廣,比如説由主機到個人計算機的廣,又由個人計算機當中的某個特定的移動終端的專,又到了所謂的移動計算的廣。我們今天又看到了人機物的形態,也會有若干由廣到專的形式,能不能到通,這對我們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説過去40年,我們講西方特別是美國開源軟體産品,應用於我們國家數字化場景當中,一方面客觀的推動了西方或者美國的通用軟體,在中國市場的廣泛傳播,塑造了超節點在生態當中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形成了把一個通用軟體廣泛應用於中國實踐由通到廣領域的提升。這些年來,剛才提到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的應用場景,實際上我們又創造出了一些新的,比如説稱之為由廣到專的,也就是雲計算、個人移動通訊,以及走向人機物融合更專狀態的出現,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們差在哪兒,或者薄弱環節、卡脖子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循環當中怎麼把應用當中的專用技術變成通用技術,形成更廣泛的滲透力的影響上,成為了我們的短板,也是我們卡脖子在技術層面上深層次的原因。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我想談談對新賽道帶來機遇的認識。剛才已經提到進入到人機物融合三元融合的泛在計算的時代,又是由專到通巨大的技術生態變遷的,産生新的超節點的新時期。過去我們已經看到了,由主機到個人計算機産生了一次新的超節點,由個人計算機到了智慧終端,又産生了一批新的超節點,今天人機物,物理世界向社會生活相滲透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數字化設備加入到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新的體系當中來。每一次變遷,大概是十年的時間,每一次升級設備的數量是數量級,用戶也是以數量級的形式升遷的。這個過程當中軟體,比如説泛在作業系統,大概20年就會産生一個新的作業系統,這個競爭當中形成新的超節點的孕育與産生。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有天時地利人和,剛才講到天時。地利就是我們國家巨大的市場,比如説工信部新的分析,軟體信息服務業市場主體已經超過4萬家,國內外分析,我們國家現在的在5G等等帶動的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的發展上,在5G基站佈局上也是世界第一的。因此對於我們從新的專當中産生通用技術,有了非常好的地利。同時我們有巨大的人才優勢,GitHub做統計,開發者與用戶當中,十分之一是來自中國,居世界第二。同時也有一些組織分析,中國軟體人員開發的能力,也是名列前茅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來解決剛才提到的把新興的專用技術,變成新時代的通用技術的價值,在人機物融合新賽道上面臨很多的挑戰。比如説今天人機物融合的不同於過去,它是信息物理系統,過去工程化自上而下的開發方法,和多變環境下通過調試演變出來的軟體,有了巨大需求的變遷。比如説智慧軟體,比如説語音識別、語音翻譯,一邊給用戶提供服務,用戶在授權獲得服務的時候,會對語音識別與翻譯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反饋,實際上這種反饋形成了新的標記數據,來支持智慧服務再訓練再升級。因此這樣的服務,實際上在和用戶的持續交互中,持續被訓練,持續演進的歷史過程。那麼所謂的持續發展的非一次性交互的軟體,智慧軟體如何開發與構造呢?

  這就要我們在軟體技術上,提供通用的成長演化與工具給予支持,人工智能特有的模式,所謂的專,能不能把它提煉演化由專到通,新型的適應未來人機物融合的智慧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巨大機會,也是對我們能力的巨大挑戰。比如説今天中國蓬勃發展的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專用當中提煉共性問題,沉澱形成泛在計算新賽道下的共性軟體技術和通用平臺,也就是由專到通,由通到廣的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機會,也是現實的考驗。

  如何抓住這個機會?我想談談我們如何用好開源的發展模式。我們也知道開源在整個軟體生態當中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主流的創新模式。這是新程式員當中從晶片設計到應用當中涉及到開源的發展,每個環節上軟體開源創新模式都是非常之活躍。為什麼在個人計算機時代,開源似乎被壓制,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乃至於人機物融合的時代,開源模式成為主流模式?我們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認為這和時代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密切相關。微軟當年認為用一家企業,來主導個人計算機發展的時代,是所謂看到或者抓住了,甚至限制了多樣性,已使得通過企業工程化開發的確定性,來滿足用戶需求。當年比爾蓋茨説用買三本書的價格,可以享受個人計算機的操作服務,很便宜。個人計算機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的演變,就成為由一家公司主導的單性繁殖,一旦遇到了不確定性的未來,它可以被不確定性未來多樣性選擇的變異,變得很少。正因為這樣的情況,到了互聯網時代未來的計算形態會是什麼樣的不確定性、多樣性,不以一家公司為轉移的時代到來的時候,開源所謂的核心代碼,可以被任何人下載、修改、傳播,這樣一種所謂的雙性繁殖,被未來選擇的顯示出了優勢。

  也就是説這個背景下,開源既支持了新産品的創新,也支持了新産業的産生。因為開源的創新邏輯,是通過開源,以更高效、更低成本,找到志同道合者,參與到軟體創作與新産品運營過程當中。它的成本,大量是通過週邊的開發者共同參與軟體創作,如果這個創意有更多人的來,説明靠譜。如果開源創新的平臺無人問津,説明不靠譜,這就是在多樣性的生態當中適應出來的。同時一個開源出來的産品,如果有更多的新潮用戶願意下載,那就是靠譜的,如果沒有人使用,這就是不靠譜。所以我們也分析鴻蒙的發展,早期大家終於願意在華為手機上下載鴻蒙作業系統,這是一個症狀,再通過開源,所謂1+8+N,為什麼有N,就是不變性,那個8靠譜不靠譜,還不知道,哪個靠譜,智慧手機是靠譜。通過這個歷程反復迭代,讓手機從低端到高端,因此有了開源版本與商業版本並行推進的模式,這個模式在新産品運行過程當中符合商業邏輯發展的基本規律。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開源還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比如生態可持續性,大量的軟體是休眠的,也就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開發者,因此它在生態演變當中可能就處於休眠狀態甚至被淘汰。當然也出現了開源組織者組織效率的問題,比如開發者如何更好的溝通,以及如何應對開發者流失的問題。第二就是所謂的開源模式的知識産權管理,尤其是多種開源軟體的相互引用,他們的許可證之間的相互衝突,實際上沒有被很多開發者予以關注與覺察的。再比如説在這裡面整個安全供應鏈上下游間的關係,也注意到相互引用帶來的漏洞的廣泛傳播,以及安全的感染影響,在過去也産生了大量的問題。有些問題是開源獨有的,有些在其他的軟體傳統供應鏈當中,實際上也廣泛的存在,只是開源過程當中這樣的知識産權的問題,這樣的安全傳播問題的責任主體,在整個安全和開源發展的治理上,還是一個挑戰。

  所以,我們應該有更好的軟體開發模式的發展。我們認為無論是過去的工程範式,還是現在的開源範式,實際上都是如何有效的集眾智開發軟體的模式,我們想應該是宏觀適應變化的演進過程,同時在微觀層面,應該是發揮好核心團隊和週邊團隊有效協作的機制,來推進新型的軟體開發方法,這就是我説的由專到通,有沒有可能在軟體開發的方法與機制上,形成由專到通,來支持新型泛在,比如某個特定領域的作業系統,形成某個特定領域更廣泛有滲透性的通用作業系統的發展進程。

  所以我們應該很好地發揮好優勢,也就是自上而下的組織能力,自下而上的協調能力,以及上下交互的創新活力,更好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比如説我們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和科技型領軍企業,應該貢獻出更多的來自於中國應用場景的專用軟體向通用軟體轉變的歷史進程當中的成果。同時我們的研究型大學,要利用這樣的成果,培養學生由專到通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再通過中國的開源社區,向全球輻射,形成我們在這個時代形成的通用軟體,在全球市場上廣泛應用的態勢,在這樣的一個新的軟體創新技術生態網絡的演變中,逐步通過中國的市場,乃至於國家創新體系的能力,産生新的超節點,在新的時代,提升我們總體的軟體創新能力。

  最後小結,在過去40多年軟體的蓬勃發展當中,中國趕上了數字化的時代,特別是個人計算機的時代,我們在網絡化時代,把握住了機遇。因此我們有可能,未來立開源泛在時代的優勢,這已經在顯現。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傳統個人計算機的歷史舊賬,尋新興智慧計算的創新超越。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態勢,我們應該有信心來推進這樣的工作。謝謝大會的邀請,我就彙報這樣的內容,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各位業界的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國際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