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察爾汗鹽湖廠區。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圖②:河南省週口市太康縣賈千樓村,紅薯田裏用上水肥一體化澆灌技術。王青俊/攝
圖③:太康縣誠至農牧專業合作社,農民駕駛農機為小麥澆水施肥。王青俊/攝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作為“糧食的糧食”,化肥供應至關重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化肥等農資生産、儲運調控。
鉀,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重要元素,能有效促進光合作用和養分輸送。曾經,由於原料缺乏,我國鉀肥供應完全依賴進口。青海省格爾木市察爾汗鹽湖的開發,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鉀肥工業原料短缺的問題。如今,我國鉀肥自給率約50%,形成了從原料供給、鉀肥生産、銷售流通到科學施用的完整鏈條。
眼下正值春耕季,也是施肥關鍵期。本報記者跨越2000余公里,在青海、河南等地深入一線,探訪鉀肥保供情況。
完善技術,將氯化鉀含量提升至98%
地點:青海格爾木,鹽湖
任務:提取原料
高原戈壁,乍暖還寒。
察爾汗鹽湖浩浩碧波,滷水中閃現的鹽花晶瑩剔透。鹽湖中,一艘艘採鹽船緩緩遊弋。伴隨著發動機的嗡嗡響聲,清澈的滷水經過採集處理後,由管道直接輸送到采收車間。
這裡,就是鉀肥的“故鄉”。
察爾汗鹽湖擁有我國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其中鉀儲量佔全國可開採儲量的60%以上。去年,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鉀肥580萬噸,為糧食生産提供了有力支撐。
廣袤農田,春耕正忙。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積極穩妥推動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穩價工作高品質發展,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化肥的穩定生産,是保供穩價的基礎和前提。
“以前,全廠開足馬力幹一天,最多生産幾百噸鉀肥。現在只需動動手指點擊滑鼠,一條生産線就能生産六七千噸!”鹽湖公司鉀肥分公司生産一車間主任丁啟軍黝黑的臉龐與亮白的鉀肥對比鮮明,他笑著説,在智慧化車間,鉀肥生産基本實現全自動化操作,“經過蒸發濃縮、提純、結晶、乾燥等流程,鉀肥的主要成分——氯化鉀,就從滷水中提取出來。隨著技術的完善,生産過程實現了‘細嚼慢咽’,氯化鉀含量由不足90%提高到了98%。”
走進鉀肥生産車間,各條數字化生産線頗為忙碌。“我們通過固液轉化、老鹵循環、貧富兼採等技術,不僅提高了鉀的提取率,而且把滷水中的伴生資源‘吃幹榨凈’,最後的尾鹵又通過溶解轉化工藝回到鹽田,實現資源梯級開發。”鹽湖公司生産技術部副部長馬國華説,“創新,讓鉀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相當於再造幾個察爾汗鹽湖,我們保障鉀肥供應的底氣不斷增強。”
移步鉀肥幹包車間,一袋袋打包好的鉀肥原料整齊碼放成小山,正待裝車。銷售分公司副總經理宋先民介紹:“我們聯合青藏鐵路公司,開通發往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鉀肥專列,用最短的時間,把青藏高原的鉀肥原料送到下游廠家,送往田間地頭。”
升級工序,日産量可達5500噸
地點:河南新鄉,化肥廠
任務:生産複合肥
連續3天,晝夜馳行,跨越2000多公里——
上午9點,隨著汽笛聲響起,列車緩緩停靠在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鄉基地廠區。25個深藍色集裝箱,滿載1500噸鉀肥原料,等待卸貨。
河南省新鄉市,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産基地和種子基地。春耕用肥關鍵期,心連心公司10條生産線做足生産準備。
叉車搬運、投料計量、熔融制漿……經過12道環節,來自青海鹽湖的鉀肥原料將與這裡的尿素、磷肥等充分融合,以“複合肥”的身份完成蝶變。
“散裝倉投料作業、全自動縫包裝備、産品信息自動錄入……每道生産工序都進行了升級,極大提高了生産效率。”走進機器轟鳴的生産車間,公司負責人劉興旭告訴記者,“眼下,日産量可達5500噸。”
在物流調度中心,數字大屏上實時顯示調度情況。“我們利用統一物流平臺,充分吸納社會運力資源,提高發運能力。目前僅新鄉基地日平均成品提貨車輛就達300輛以上,峰值可滿足450輛以上車輛週轉。同時,實施機械化、自動化24小時無人裝車模式。”劉興旭介紹。
2015年起,我國持續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生産向綠,農業生産方式升級。對於化肥生産企業來説,如何應對市場變化?劉興旭表示,減量增效倒逼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産品品質,服務更加精細。
農作物不會説話,但每一種作物都有自己的“個性”。為了摸清各種作物的“脾氣”,劉興旭和同事們沒少下功夫,“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我們在傳統複合肥的基礎上,創新利用腐植酸、乳酸菌,研製200多個生産配方,破解了土壤酸化、板結等問題,減肥增效又長效。”
不同土壤也需要不一樣的施肥方案。心連心公司在各地建設122個服務中心,制訂施肥方案105個。“目前,‘一區一作一肥一技’農業服務模式不斷成熟,線上APP也把農業專家和農戶緊密連在一起。科學、綠色、高效,大家‘多向奔赴’同一個目標,這感覺真好!”劉興旭説。
送肥到家,打通供應“最後一公里”
地點:河南新鄉,銷售點
任務:精準配送
豫北大地,陽光普照。漸次返青的麥苗,急待施肥。
“老張,快,再送兩噸氮磷鉀複合肥!”電話裏,種糧大戶黃玉斌語氣急切。
新鄉市新鄉縣農資總公司七里營服務點負責人張鳳標忙招呼人裝車上路:“現在正是小麥追肥關鍵期,施好、施足肥料,對小麥拔節非常重要。”
幹農資20多年,張鳳標的服務範圍覆蓋七里營鎮周圍上千農戶,年銷售化肥300多噸。“當好化肥廠和農戶的中間人,離不開經驗和默契。摸準土情、苗情,才能精準配送化肥,這是經驗;和農民簡單聊幾句,就能知道他們需求,這是默契。”
點開經銷商于尚奇的微信,2000多個聯繫人中,絕大多數是附近的鄉親。
“不光諮詢買化肥、種植問題,還打聽農産品銷路,大家都通過微信交流。”于尚奇今年34歲,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子承父業搞化肥經銷。在經營方式上,“新農人”有著自己的思考:“按照不同的村子,我們幫化肥生産廠家、農技人員還有種植大戶建了微信群,有啥問題隨時溝通。去年開始,我還嘗試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佈作品,介紹化肥産品,普及小麥、花生等作物的常見病蟲害問題,最高瀏覽量達到23萬!”
交通不便的地區,運費高,賣化肥不掙錢,經銷商不願去,誰來兜底?
新鄉市供銷社依託全系統256家莊稼醫院、117個專業合作社、3000余個村級綜合服務社的農資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提供送貨上門服務,打通化肥供應“最後一公里”。截至今年2月底,全系統銷售肥料10.08萬餘噸,其中近1/3銷往交通不便地區。
“今年我們將繼續強化服務、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田間管理,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新鄉市市長魏建平説。
測土配方,農田吃上“定制營養餐”
地點:河南太康,麥田
任務:科學施用
河南省週口市太康縣大許寨鎮,連片的麥苗,宛如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田埂間機器轟鳴,除草、施肥、灌溉,一派繁忙。
一大早,大許寨鎮農技推廣站站長楊金廷就來到王樓村種植大戶王永忠的田裏。蹲下身查看,楊金廷發現麥稈不夠結實,容易彎折,扭頭叮囑:“麥苗缺水缺肥,抓緊澆灌、補點鉀。”
“好嘞!”王永忠走到電井旁,將含有硫酸鉀的水溶肥混入水肥一體噴灌機中,插卡後,只聽“嘀”的一聲,水肥混合液從機井裏汩汩流出,順著地埋管流向各個澆灌帶,均勻滲入小麥根系土壤。
太康縣,耕地面積189萬畝,2022年糧食産量達27.8億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為指導農民科學施肥種田,太康縣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擔起技術指導、測土施肥等工作。
“2022年,我們共採集分析化驗土樣1500多個,取得化驗數據1.8萬項次。”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王怡説。根據化驗結果,土壤肥料工作站為農戶精準制定肥料配方,在優化氮磷鉀配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機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方案。
測土配方精準施肥,農田才能吃上“定制營養餐”。近年來,我國化肥使用量顯著減少、利用率明顯提升,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1.3%,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在90%以上。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長王曉琳介紹,從2005年開始,全省各級土壤肥料站、農技站在省內六大土壤區累計開展測土近5400萬畝次。此外,農業農村部門還引導化肥生産、銷售企業建立了專業技術隊伍。2017年至2022年,河南糧食年産量連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同時畝均化肥施用量下降了12.8%。
“提高化肥特別是鉀肥的利用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王曉琳介紹,化肥生産企業創新生産緩釋肥等易吸收、不易流失的新品種,農技人員引導農民測土配方施肥並定期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廣泛採用施肥機、水肥一體噴灌機等新農機,“都大大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效率”。
“以前栽種紅薯苗,通常都是大水漫灌,用水量、用肥量都很大,成本高不説,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大許寨鎮賈千樓村種糧大戶馬帥説,如今,地裏用上地膜覆蓋栽培、水肥一體化澆灌技術,“畝均可節水30%、節肥20%,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作物品質和産量都上來了。”
眼下,正是冬小麥起身、拔節關鍵期。鉀肥自浩浩鹽田而來,到達廣袤農田,科學施用下,幫助一棵棵麥苗“挺直腰桿”,為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本期統籌:蔣雪婕
版式設計: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