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非之角,首批24名學生在吉布提魯班工坊完成3年的學習與實踐後,走上亞吉鐵路的工作崗位;
在紅海之濱,從中埃合作建設的埃及職業學校裏走出的年輕人,備受相關企業歡迎;
在高原水鄉,借鑒中國減貧經驗,越來越多的烏干達民眾開始投身竹産業;
…………
“能力建設工程”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共同實施的“九項工程”之一。近年來,中非合作不斷向全方位、多層次、高品質發展,雙方在能力建設等領域合作碩果纍纍,為非洲各國提供了大量人才,彰顯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高水準發展。
“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不久前,22歲的吉布提青年艾查從魯班工坊畢業,成為亞吉鐵路那噶德車站鐵道交通運營部的一名員工。艾查每天的工作忙碌又充實,“魯班工坊幫我實現了鐵路夢想,沒有什麼比夢想成真更讓人高興。魯班工坊是中國為吉布提青年成才搭建的理想平臺。”
4年前,非洲首家魯班工坊在吉布提掛牌運行,從吉布提工商學校電工專業畢業不久的艾查成為首屆學生。公共基礎課、職業理論課、專業核心課、實訓技能課……艾查和同學們在校期間勤奮學習。他説:“我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來將與亞吉鐵路緊密相連。”
艾查回憶起第一次走進魯班工坊時見到的情景——一個立體化沙盤形象地展現了亞吉鐵路軌道上的機車運行情況。“我清晰地記得當時老師向學員們演示‘列車引導用語’——‘現在列車即將進入那噶德車站,請值班員做好接車準備’……那就是我現在工作的車站呀!”
如今,越來越多的非洲青年通過魯班工坊,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工程學院的校園裏,一幢灰黃色建築掩映在蒼翠之中,上面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分別寫著醒目的大字:埃及魯班工坊。在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技術實訓室,大三學生塔伊布向記者分享其學習體會:“工程系學生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此前,我系統地學習了理論,但由於條件限制,動手環節比較薄弱。現在好了,中國幫我們建設了魯班工坊,同學們有了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操練的平臺和機會。”
作為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有益嘗試,自2019年3月非洲首家魯班工坊落地吉布提以來,中國已在埃及、肯尼亞等11個非洲國家設立了10多所魯班工坊,為非洲青年提供技術和職業培訓機會,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校長特沙勒表示,魯班工坊的設立為埃塞和中國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技術服務與人才支持,“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並成為向埃塞相關行業人員提供培訓和研究的機構。”
埃及《東方報》發表評論説:“中國伸出援手,創造性地搭建了魯班工坊這個重要平臺,埃及等許多國家都將從中受益。”
“提高本地就業及産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在寬敞明亮的電焊培訓室,31歲的埃及學員法伍齊身穿保護服,戴著手套、防護面罩和特製眼鏡,埋頭練習中國老師剛剛教授的電焊技術。
法伍齊是一名汽車焊工,剛入職不久,技術還不熟練,便報名參加了由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培訓中心”)組織的焊接課程。“我通過培訓,學到許多實用技術,希望培訓結束後,能更好適應工作要求。”法伍齊説。
培訓中心佔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建有多個教學樓和實訓中心,培訓項目包括機械、電子、自動化控制等多個專業,旨在為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的員工提供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
幾年來,數千名埃及青年在此獲得技能培訓。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總局前主席葉希亞·扎基表示,培訓中心的設立有利於深化埃中産業和教育合作,培養的技術人才提高了本地企業及其他在埃企業的生産力,讓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地區受益。
中國已與非洲多國開展職業院校合作。依託于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中讚職業技術學院已舉行超過50期員工技能培訓,培訓人員超過1000人;中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盧旺達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建立的穆桑澤國際學院,從2017年至今已培訓學生超過5000人;中國援布基納法索職業培訓中心技術援助項目開展5年來,相關專業學生就業薪資收入高於當地平均水準……
迦納智庫非中政策諮詢中心執行主任保羅·弗林蓬表示,非洲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對非職業技術援助已成為非中深化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各國在非投資的現實需求,也是非洲各國提高本地就業及産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為非洲人才能力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發展經驗對非洲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距離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不遠,一片竹園鬱鬱蔥蔥。輕風掠過,竹葉沙沙作響。竹園主人、烏干達竹業協會主席弗拉維亞·娜布吉爾正仔細查看竹子長勢。
“越來越多的烏干達人開始投身竹産業,這與中國經驗密不可分。”娜布吉爾曾任烏干達水資源和環境部國務部長,曾多次前往中國參加研修研討活動,其中不少與竹産業相關。
“在一座巨大的展覽中心裏,展出了各式各樣的竹製品,種類之多令人驚嘆。”回憶起參加中國國際竹産業交易博覽會的經歷,娜布吉爾如數家珍。她還在中國專家的帶領下,實地參觀了竹子種植園、加工廠等,現場觀摩了竹子如何被加工為傢具、竹炭等高附加值商品。娜布吉爾説:“充分發揮竹子作為可再生資源的潛能,這種創造財富、保護環境的做法令人鼓舞。”
回到烏干達後,娜布吉爾成立了竹業協會,致力於共享竹子生産加工相關知識和技術資源,推動當地竹産業發展。如今,該協會已擁有300多名成員,經常組織竹林種植管理、竹子生産加工和竹産品行銷等培訓。
烏干達竹産業發展的故事,只是中國援非人力資源開發眾多合作項目中的一個。
近年來,中方通過開展官員研修研討、技術人員培訓、在職學歷學位教育等項目,積極推動援非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涉及政治外交、公共管理、國家發展、農業減貧、醫療衛生、教育科研、文化體育、交通運輸等17個領域百餘個專業。
“中國發展經驗對非洲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烏干達副總統辦公室經濟事務顧問安東尼·穆拉表示,他曾赴華參加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研修班,並正在將學習到的經驗應用於烏干達的工業園區建設,“期待中國未來能開設更多相關培訓、研修課程,尤其是在新興城市規劃、工業發展、現代農業等領域與我們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