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
2023-10-19 15:33: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韓東林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0

  10月17日下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1

  2023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柴繼傑、周儉民;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陳仙輝;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任少卿、張祥雨亮相頒獎典禮現場。

  未來科學大獎往屆獲獎人、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理事、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員、全球高校院所與科學研究機構的頂尖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代表,近300人相聚一堂,共同禮讚獲獎人科學成就!同時,全球數百萬觀眾通過全網直播,共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

  八位獲獎者見證科學跨越時代的發展

  未來論壇理事會、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劉芹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作為人類最具好奇心,最有思考力的優秀代表,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更有力的支持,這也是未來科學大獎的初衷和意義。本屆未來科學大獎關注了最前沿的植物免疫學、高溫超導、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獲獎人裏既有資深的科學家,也有多位青年科學家登上了領獎臺。2023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榮幸地見證不同年齡、不同代際的科學家為科學事業做出有全球影響力的開創性貢獻。“科學是通往未來的鑰匙,讓我們葆有這份好奇心、想像力以及對科學的信仰,向更多人傳播對科學的熱愛,影響更多人參與到科學事業中來,共同實現人類的進步!”劉芹談到。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管坤良教授在致辭中表示, 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堪稱特別之年。首先,今年史無前例産生了八位獲獎者,也是單屆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屆。其次,今年的獲獎人跨越了多個年代,他們的出生年代涵蓋了二十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這顯示了科學的時代跨越和持續發展。第三,今年的獲獎人涵蓋了廣泛的科學領域,包括生命科學領域的植物抗病、物質科學領域的高溫超導,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人工智能。他們的工作為這些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未來。

  致敬獲獎科學家 禮讚科學精神

  在現場嘉賓以及數百萬線上觀眾的共同見證下,2023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依次頒出。

  生命科學獎

  生命科學,如同生命的源泉,滋養著我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為我們提示著生命世界的無盡奇跡和可能性。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2

  柴繼傑、周儉民因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榮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董欣年教授宣讀“生命科學獎”的獲獎理由,並與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管坤良教授、科學委員會委員林合寧教授、饒毅教授、張毅教授,共同為柴繼傑、周儉民兩位獲獎者頒發獎盃、獎章及證書。

  柴繼傑教授在獲獎感言中對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大獎捐贈人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基礎研究的情懷錶示感激,對課題組成員以及與自己跨越20年愉快合作的夥伴周儉民教授團隊表示感謝。“我還要感謝我的老師和同學。加入施一公老師實驗室,是我邁進結構生物領域的關鍵一步。5年的博士後生涯充分激發了我對科研的熱情。我也很有幸成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最早的一批研究員之一,自由寬鬆的科研環境和穩定支持為我們進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是在這裡,我與周儉民老師建立了合作,開啟了我對植物抗病蛋白的研究之路。西湖大學為我提供機會,創造條件,我將更加努力,繼續研究植物免疫抗病的新方法,探索新的病蟲防控手段,希望能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保衛人類的生命健康。”

  周儉民教授在獲獎感言中表示,農業是中國穩定發展的壓艙石,特別感謝大獎評委對農業科學的重視!抗病小體的發現和解析,不僅對我們認識自然、更好地防控農作物病蟲害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對人類免疫研究也有借鑒意義。科學發現,日益依賴多學科交叉協作。二十年來非常幸運獲得了合作夥伴柴繼傑教授的信任,你的加入為植物免疫研究開啟了新視野!感謝合作者的前沿技術和無私奉獻,這對破解植物抗病研究的難題功不可沒!感謝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學生們,你們勇敢探索科學前沿。抗病小體的發現和解析,是你們夜以繼日的付出和堅守的結果,大獎的殊榮屬於你們!

  物質科學獎

  任何一個物質學科的重大研究突破,都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里程碑式的變革。物質科學為我們揭示了諸多奧秘,使我們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3

  趙忠賢、陳仙輝因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做出開創性貢獻,榮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陳諧教授宣讀“物質科學獎”獲獎理由,並與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鄧鋒先生、吳鷹先生,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鄧力教授、林潮教授、翁玉林教授,共同為趙忠賢、陳仙輝頒發獎盃、獎章及證書。

  趙忠賢教授在獲獎感言中表示,超導發現于1911年,在那之前的1908年實現了氦的液化,為超導的發現奠定了基礎。中國是在1959年才有氦液化器的,比國際上整整晚了50年,從此開始了超導體的實驗研究。我們不僅參加了兩次的重大突破,並作出了貢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規模的、優秀的隊伍,這讓我感到非常地欣慰。時至今日,超導,仍然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發現的領域,現在年輕一代已經擔負起了重任。我願意做鋪路石子,為促進中國的超導事業,在科技自立自強,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方面,作出新貢獻!

  陳仙輝教授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我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是得益我們成長的這個偉大時代,得益於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對於高溫超導的理解和認識不斷加深,實驗條件和人才隊伍的不斷積累,我相信我國的科學家在將來,在這個領域一定會發現有重要影響的超導體,乃至去探索室溫超導體,為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是人類思考的樂園,以無盡的創新和深入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信息和知識的無盡可能性。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4

  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做出基礎性貢獻,榮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宋曉冬教授宣讀“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獲獎理由,並與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劉芹先生、王強先生、虞鋒先生,以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舒其望教授、夏志宏教授、張壽武教授,共同為何愷明、任少卿、張祥雨頒發獎盃、獎章及證書。

  何愷明在獲獎感言中表示,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人工智能開始了一場巨大的革命。這場革命正在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幸運能夠見證並且參與這場人工智能的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是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這些方法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經歷了多次興衰。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受到了限制。我們這次獲獎的工作,即名為深度殘差學習的方法,能夠幫助人工神經網絡在深度上突破長期的瓶頸。這使得我們的工作能夠成為當下人工智能革命的重要基礎之一。

  任少卿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感謝這個時代促進了計算機相關科學的快速發展,數據量和計算能力的指數級發展使得不可能變為可能,可用變得好用;開源精神和開源社區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工程師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探尋更高的山峰,甚至是個人研究者在個人電腦上都可以做出很好的工作,這也使得越來越多有意于科學技術與探索的人可以參與到這個大時代中。

  張祥雨在獲獎感言中表示,回顧人工智能的歷史,過去十年間,以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為核心的深度學習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點燃了新一輪AI技術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讓神經網絡從Scaling up(規模化)中獲益。我們的工作主要聚焦于深度這一維度,很幸運地找到了殘差學習這樣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大幅提升神經網絡深度的同時避免了性能飽和的問題。很高興地看到ResNet和殘差學習的核心思想在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在被廣泛地使用。而于我本人而言,能夠在學術生涯早期就能為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倍感榮幸。

  “未來音樂會”獨具匠心

  科學與音樂跨界融合

  科學以嚴謹的態度研究世界,通過實驗和數據分析來揭示客觀規律。而音樂則以感性的方式錶現世界,通過旋律、節奏和音色來傳達情感和意境。

  頒獎典禮上,一場獨具匠心的“未來音樂會”讓觀眾們領略科學與藝術“跨學科”融合的魅力。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6

  深圳保利國際青少年弦樂團-巴赫團、弦樂團的馬可芮希、李馨雅、匡雨萱分別帶來了大提琴、小提琴演奏。女高音歌唱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獲得者王冰冰現場演唱《O Mio babbino caro -我親愛的爸爸》。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合唱團的孩子們帶來的一首充滿力量和情感的歌曲《獅子山下》。

2023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_fororder_wps_doc_5

  在頒獎典禮的最後,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秘書長、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秘書長武紅在閉幕致辭中對全體科學委員會老師和大獎監督員、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理事及機構理事、青年科學家成員、所有參與大獎周活動的科學家老師,以及線上數百萬科學愛好者與觀眾表示了感謝。向本次共同主辦方香港科學院致以謝意,向所有戰略合作夥伴、科學家指定酒店、指定航空、合作夥伴、支持機構、媒體夥伴、資助機構等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迄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35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做出了原創性且産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圖/文 蘇珊)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