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大國重器 探秘未來空間
2024-05-09 11:21:59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田蜜

大國重器 探秘未來空間_fororder_rmrbhwb2024050905p18_b

圖為“深海一號”二期項目所用深水水下中心管匯入水瞬間。中國海油供圖

大國重器 探秘未來空間_fororder_1715204640793_1

圖為中國石化福深熱1井。張喬勳/攝

大國重器 探秘未來空間_fororder_1715204648341_1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之後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國家航天局供圖(新華社發)

大國重器 探秘未來空間_fororder_1715204657270_1

4月26日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未來空間蘊含著無限可能。探索未來空間,主要將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領域,研製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臨空無人系統、先進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裝備,加快深海潛水器、深海作業裝備、深海搜救探測設備、深海智慧無人平臺等研製及創新應用,推動深地資源探採、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極地探測與作業等領域裝備研製。

  近年來,中國在探索空天、深海、深地等領域取得諸多新成果,一件件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為發展未來空間奠定了基礎。

  奔向太空

  近期,中國航天事業捷報頻傳。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之後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預選著陸和採樣區為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此次嫦娥六號任務發射至採樣返回全過程約53天。

  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乘坐載人飛船奔赴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2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18次飛行。

  遙望茫茫宇宙,從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到建設成自己的“太空家園”,幾十年間,中國航天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開啟一次次光輝航程。如今,中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領域勇攀科技高峰,加速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以中國目前唯一一型可以執行載人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為例,其安全性評估值達0.99996,至今保持著100%的發射成功率。此次神舟十八號發射任務,是長征二號F火箭第13次執行載人發射任務。相較上一次任務,火箭完成了30余項技術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由於該火箭承擔載人發射任務,對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極高,因此它擁有其他火箭所沒有的故障檢測系統和逃逸救生系統,時刻保障航天員安全。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團隊一直在不斷優化火箭發射流程,啟用了多項數字化、智慧化、前後方聯動數據判決技術,使得整個發射流程的可靠性更高。

  航天器發射場同樣堅持創新,開展“數智化建設”,通過布設傳感系統,實時獲取地面設施設備狀態信息,實現了加注、發射時段的全時信息採集、全要素態勢顯示。

  在探月方面,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2030年前將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是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目標。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採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林西強表示,目前,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還輻射帶動了諸多相關産業技術進步。據統計,當前已有4000余項空間應用成果進入生物、醫療等行業。通信、導航、遙感等商業航天服務領域日益廣泛,相關行業快速成長。

  特別是在中國空間站長期開展有人參與、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促進了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了130多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利用神舟十二號至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學實驗樣品,先後有國內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參與研究,在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280余篇。

  林西強介紹,此次,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將利用艙內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在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開展90余項試(實)驗。“比如,本次神舟十八號將上行實驗裝置及相關樣品,將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還將實施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幹細胞功能在軌研究,揭示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制,為後續定向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理論支撐。”林西強説。

  潛入深海

  海洋空間廣袤遼闊,資源豐富多樣。近年來,中國在深海探索方面實現一系列新進展。

  潛水器持續探秘萬米深海。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聰介紹,中國自主設計和研製的“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三台潛水器累計下潛超過1100次,近3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載人深潛任務由它們完成。特別是中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4年來,已累計完成230次下潛,其中深度超過萬米的有25次,讓32人到達了萬米的海底開展作業,持續刷新萬米下潛人次的紀錄。

  大洋鑽探領域迎來新突破。

  去年底,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試航成功,近日已進入調試和內裝階段,預計今年內全面建成。

  據悉,“夢想”號總噸約3.3萬,總長179.8米、型寬32.8米,續航力1.5萬海裏,穩性和結構強度按16級颱風海況安全要求設計,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海域1.1萬米的鑽探能力。

  大洋鑽探是深海探測領域難度最高、挑戰最大、最為關鍵的核心能力。“鑽探的目的是鑽獲地球內部的岩心,並獲取其中蘊含的地質信息,進而解開地球深部的奧秘。”中國地質調查局“夢想”號指揮部主要負責人周昶介紹,在技術創新和設備集成的支撐下,“夢想”號將致力於實現鑽透地殼、進入地幔層的目標。

  “夢想”號不僅在鑽探設計深度上是世界之最,還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載實驗室。

  船載實驗室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包括基礎地質、古地磁、無機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微生物、海洋科學、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鑽探技術等9大功能實驗室,並裝配各種精密實驗儀器超過150台(套)。

  目前,與“夢想”號配套的鑽探保障船、全球最大的海洋地質岩心庫、中國首座深水科考碼頭等均已建成,將為“夢想”號運營提供強大岸基支持。

  深海資源開發取得卓越成績。

  5月初,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佈,中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保持高産穩産運行狀態,累計産天然氣超80億立方米,生産凝析油超80萬立方米。

  “深海一號”距海南省三亞市150公里,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作業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達4000米以上。據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深海一號”大氣田自2021年6月正式投産,一直保持穩定供氣狀態,持續向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同時供氣。目前,“深海一號”二期工程正加緊建設。作為核心生産裝置,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將根據二期工程建設需求開展升級改造。新項目投産後,“深海一號”氣田整體高峰年産量有望由30億立方米提升至45億立方米。

  鑽探深地

  除了空天和深海,在深地探測方面,最新成果也在不斷涌現。

  地熱能是一種穩定可靠、綠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深層地熱來自地底3000米以下的高溫岩體幹熱岩,具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

  4月初,中國首口超5000米深層地熱科學探井——福深熱1井成功鑽探至5200米,刷新了中國地熱科學探井的最深紀錄,並在多個地層獲得地熱資源,標誌著華南地區深層地熱勘探取得新突破。

  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的福深熱1井,採用了“雙驅鑽井+高壓噴射”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在3900米附近鑽獲溫度達150攝氏度的地熱資源儲層,在5123米深度鑽獲溫度達188.71攝氏度的地熱儲層。業內專家指出,未來,依託福深熱1井可建成中國華南地區首個深層地熱産學研一體化現場試驗研究平臺和開發利用示範平臺。

  深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成績同樣亮眼。

  3月初,在新疆塔裏木油田,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鑽探深度突破1萬米大關,刷新亞洲最深直井紀錄。

  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盆地埋深超過6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分別佔全國的83.2%和63.9%,是中國最大的深地油氣富集區。當前,超深層已成為中國油氣資源增儲上産的主陣地,向地球深部挺進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任務。

  近年來,中國已多次刷新深地開發紀錄。2023年,塔裏木油田完鑽井深超8000米的井就超過70口,約90%的新增儲量從超深地層獲取,開採出的超深層油氣達1957萬噸。

  經過270多天奮戰,鑽頭連續鑽穿十余個地層,達到萬米深度。目前,深地塔科1井仍在向著1.1萬米目標深度全速鑽進。

  深地塔科1井抵達目的層過程中,面臨超深、超高溫、超高壓等多重挑戰。“這口井從地表鑽到8000米深度用了近5個月,而從8000米到萬米,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企業首席專家王春生介紹,深地塔科1井的鑽頭鑽至萬米後,地層溫度超過200℃,地層壓力超過130兆帕。每深入地下一米,鑽探難度都會成倍增加。

  為此,深地塔科1井應用了200余件國內頂尖裝備和技術。塔裏木油田、西部鑽探、寶石機械等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攻克了超高鑽臺大載荷提升系統關鍵技術難題,自主研製了全球首臺1.2萬米特深井自動化鑽機,創新研發了220℃超高溫鑽井液、抗高溫螺桿等工藝技術,萬米取芯及電纜等資料錄取裝備實現突破,打造形成萬米深井安全高效鑽完井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除了尋找油氣資源之外,深地塔科1井作為一座科學探索井,還肩負著探索地球演化和氣候變遷等重任。隨後,萬米物理測井、萬米取芯等一系列科探工作也將陸續展開。(記者 李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