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鋰電池行業管理,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近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發佈《鋰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範條件》)和《鋰電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徵求意見稿)。上述兩份文件均由2021年版本修訂而來。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鋰電池行業正處於深度調整期,未來培育優質産能、持續提升産品品質將是鋰電池行業發展重點。
■ 性能要求提高
近年來,鋰電池産業規模逐步壯大,産品成本也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産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行業總産值超過1.4萬億元。電池環節,2023年消費型、動力型、儲能型鋰電池産量分別為80GWh、675GWh、185GWh,鋰電池裝機量(含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超過435GWh;國際能源署近日發佈《電池和能源安全轉型》報告,表示在過去不到15年時間裏,電池成本下降了90%以上。
隨著産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下游對於産品性能要求的提高,電池産品品質與技術創新對於行業良性發展愈發關鍵。記者注意到,與2021年版本相比,《規範條件》對於鋰電池的技術與産品性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對於動力電池的要求提升幅度高於儲能電池。
《規範條件》明確,大動力型鋰電池使用三元材料(鎳鈷錳酸鋰)的能量型單體電池能量密度≥230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65Wh/kg;使用磷酸鐵鋰等其他材料的能量型單體電池能量密度≥165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20Wh/kg。功率型單體電池功率密度≥1500W/kg,電池組功率密度≥1200W/kg。單體電池循環壽命≥15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電池組循環壽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儲能型鋰電池方面,《規範條件》明確單體電池能量密度≥155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10Wh/kg;單體電池循環壽命≥6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電池組循環壽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産品性能指標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標杆。我國鋰電池的技術水準較強,部分指標已處於全球領先水準。”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認為,《規範條件》的發佈有利於促進我國鋰電行業提質升級。
不過,《規範條件》是鼓勵行業技術進步和規範發展的引導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審批的前置性和強制性,適用於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生産企業。
■ 堅持高品質發展
供需錯配、利潤下滑苗頭逐漸顯現的背景下,鋰電行業一改此前高歌猛進態勢,回歸理性發展。從去年至今,多家企業暫緩或終止鋰電項目,對待擴産態度愈發謹慎。在今年行業降本增效大趨勢下,鋰電産業鏈各環節競爭加劇。張翔認為,未來鋰電行業集中度或進一步提高。以動力鋰電池為例,目前國內50多家電池供應商未來或減少至10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關鋰電池的産業佈局和項目設立,《規範條件》提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産能的製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産品品質、降低生産成本;每年用於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於主營業務收入的3%,申報時上一年度實際産量不低於同年實際産能的50%。
上述對於産能的相關表述並非首次提出。事實上,《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最早于2015年發佈,此後在2018年及2021年經過兩次修訂。對於鋰電池的産業佈局和項目設立要求,2018年版本與2021年版本都明確嚴格控制單純擴大産能,《規範條件》對産能的相關描述與2021年版本完全一致。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鋰電池産業,我國一直都堅持高品質發展路線。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規範條件》提出,企業要逐漸淘汰落後産能,對低質低效的電池項目堅決杜絕。此前,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採訪時均提到,隨著行業競爭加劇,淘汰尾部低端劣質産能早已成為行業發展重點之一。
東莞證券分析師黃秀瑜表示,工信部對行業規範條件進行修訂,引導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推動高品質健康發展,將加快落後産能出清,防止低價無序競爭,有利於擁有技術優勢和優質産能的頭部企業提升産能利用率和盈利修復。
■ 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鋰電行業週期性較強,考慮動力和儲能兩大應用場景,鋰電行業未來長期發展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總體看來,企業應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在技術路線選擇、材料創新、産業鏈佈局、應用場景、成本降低等多方面取得進一步突破。
在業內人士看來,《規範條件》的發佈,為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鋰電池産品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淘汰落後産能均有利於行業避免低質低價競爭。記者注意到,除了對産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之外,《規範條件》還提到有關綠色低碳的相關要求。例如,企業應依據有關政策及標準,開展鋰電池碳足跡核算;鼓勵企業在産品研發階段增加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設計,加強鋰電池生産、銷售、使用、綜合利用等全生命週期資源綜合管理等。
“修訂稿注重産品品質和低碳環保,為企業出海做積極鋪墊,有利於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整體利好頭部企業。”黃秀瑜認為。
當下,面對國內競爭加劇的狀況,鋰電池企業紛紛瞄準具有巨大增量的海外市場。“大家的觀點基本一致,都想出海。不過,海外認證標準、市場需求及售後難度等與國內市場均存在差異,整體要求會更高,不允許我們有太多試錯的機會。所以,‘出海’産品的品質要求就會更高,否則將難以承受售後成本。”鵬輝能源儲能與動力電池研究院助理院長閆龍龍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