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2025中國醫學裝備大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大會以“科技賦能 産業創新”為主題,圍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臨床應用,搭建産學研用深度交流、協同的平臺,匯聚各方智慧和資源,傳遞政策信息、分享專業經驗、展示創新産品、指引技術方向,彰顯行業堅定的自信、突出的優勢和強勁的動能。
相關政府部門領導、知名院士、醫療機構專家,研發生産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資機構負責人等嘉賓出席大會。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在致辭中表示,醫學裝備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領域,是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民生産業。重慶把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把握醫療裝備産業發展進入政策窗口期、行業變革期、市場成長期的機遇,積極擁抱AI時代、順應行業趨勢、搶抓産業風口,錨定建設全國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策源地、産業發展新高地目標,緊扣産業需求,促進融合創新,培育龍頭企業、打造拳頭産品,構建産業生態,強化服務保障,加快推動智慧醫療裝備産業高品質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致辭中表示,要走好創新發展之路,打贏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專用晶片和軟體。要走好數智賦能之路,開闢産業升級新賽道,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醫療裝備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診斷、遠程診療等應用場景。要走好以人為本之路,服務人民群眾新需求,加力實施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培育居家健康管理、社區智慧醫養等新業態。要走好開放共贏之路,構建全球協作新格局,支持企業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國外同行開展聯合創新,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産品。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紅在致辭中表示,要加快建設符合行業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和賦能,以高品質的科技創新推進醫學裝備創新發展。這需要相關部門、醫療機構、龍頭企業等多方主體合力推進,持續深化醫工協同,構建臨床需求、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相互促進的循環發展良性機制。塑造先進醫學裝備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支撐能力和發展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岩在致辭仲介紹,2024年中國醫學裝備市場規模達到1.35萬億元,同比增長6%左右。隨著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等諸多利好效應不斷放大,去年四季度市場總體態勢全面回升並在今年一季度呈現加速的勢頭。
會上首次發佈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編制的“中國醫療裝備發展指數”。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發展指數為155.3,同比增長3.3%,2024年四季度産業運行指數為141.1,同比增長2.2%。近年來,中國醫療裝備行業在政策、市場和技術驅動下取得顯著成就,“指數”的編制旨在綜合評估行業發展水準、研判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推動行業持續高品質發展。
專家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和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分別作題為《分析與探索—醫療裝備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多光子成像前沿技術與應用探索》以及《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政策走向》的主旨報告。
大會最後,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志傑對《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創新”依舊是本屆大會的主旋律。在科技創新方面,行業政策支持力度大,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産學研用深度融合,重點領域如高端影像設備、體外診斷試劑、醫用機器人等取得突破,部分産品已達國際領先水準。舉例來説,國産高端影像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體外診斷試劑為疾病診斷提供了更精準的解決方案,手術機器人提升了臨床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
産業創新方面,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推進醫學裝備産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深度融合;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醫工融合發展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樹立了中國品牌。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形成22個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産品體系,是世界上産品類別和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之一,産品廣泛服務於臨床應用,覆蓋衛生健康各個領域。當前,中國醫學裝備産業正步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本屆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含69個分支機構)主辦,共設置論壇會議、展覽展示、成果發佈、創新大賽、技術交易和科普活動6個板塊。
2024年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項目啟動儀式、第二屆醫學裝備創新大賽細分領域專項賽等活動也在大會期間舉辦。
科普方面,大會同期舉辦第二屆“醫學裝備科普在行動”活動,主辦方牽頭組織參展企業、各專業分支機構圍繞健康知識、疾病診療前沿技術、醫學裝備科技研發新成果等方面,舉辦在渝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專場科普講解活動,推動醫學裝備領域前沿科技成果向科普資源轉化,促進新技術的普及推廣。
“我們要聚焦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協會的專家優勢、企業優勢、協同優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持續構建有利於創新的産業生態,為政策制定、産業發展、臨床應用提供技術支持服務。”侯岩理事長表示,要持續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以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創新、賦能醫學創新,不斷豐富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為厚植新質生産力,促進高品質發展,為造福廣大人民群眾健康貢獻一份力量。(圖/文 趙步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