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推動遺産保護與交流互鑒 中國青年已成為活躍力量
2025-05-07 09:56:5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韓東林

推動遺産保護與交流互鑒 中國青年已成為活躍力量

在二〇二三年舉辦的“熊貓大使”工作坊期間,來自國內外高校的青年聚在一起,為遺産地設計傳播産品,探討社區在生態保護背景下將傳統生計方式增值的方法。

朱玉芳攝

推動遺産保護與交流互鑒 中國青年已成為活躍力量

2025年4月30日,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趙亞傑(中)在頒獎現場合影留念,拍攝照片的是快遞小哥欒玉帥,他也獲得了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朱玉芳攝

推動遺産保護與交流互鑒 中國青年已成為活躍力量

郭璐(左)和深圳市鹽田區鹽港小學的師生們一起,走出課堂,開展“尋秘疍家”主題活動。

王潤昕攝

推動遺産保護與交流互鑒 中國青年已成為活躍力量

2024年8月12日,以“青年共建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圖為青年代表在開幕式上聽會。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攝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出現了眾多文化和自然遺産工作者身影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頒授了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其中,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榜上有名。

  2025年是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0週年。中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入“下一個50年”的世界遺産全球發展主線,皆與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契合。在世界各地,青年成為承上啟下、推動這一遠大目標實現的關鍵力量。

  梳理近年來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可以辨析出青年在文化傳承、生態保護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青春建功作用。

  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組成部分,于2024年擴展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裡擁有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我曾沿著大河尾閭深入三角洲,親身感受海天遼闊、河海交匯、生物多樣性豐富而人跡稀少的壯麗景色;體會長期保護候鳥棲息地的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趙亞傑就是堅守10餘年從事生物多樣性監測、以科研數據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青年帶頭人。

  在文化和自然遺産領域,青年發揮著保護、傳承、創新多重作用。2018年,貴州省黎平縣彥婷手工刺繡坊總經理陸婷(侗族)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文化遺産傳承的青年代表。早在2017年,青海可可西裏就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可可西裏管理處索南達傑保護站、保護站副站長龍周才加(藏族),曾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自然遺産涉及的生態、地質地貌以及生物多樣性相關領域,從事農業植物保護的陸宴輝、環保志願者萬曉白、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璽也都進入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

  近年來,新學科、新技術以及不斷交叉融合的新實踐,為探源中華文明、實證人類文化遺産價值做出了引人矚目的創新貢獻。2021年和202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傳超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3年和2024年,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也都先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青年成為世界遺産發展中的積極力量和創新中堅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強調發展青年文化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示交流,引導青年積極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傳統工藝振興、民間文藝傳承。”鼓勵青年更加主動、自信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支持青年參與國際交往。拓寬青年參與國際交往的渠道,為青年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與此同時,世界遺産發展也步入一個新階段。遺産、遺産價值不僅作為“保護”對象,進而開始成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水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和生産資源。作為遺産大國,中國的世界遺産事業也與全球發展進程息息相關,成為分享智慧、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力量。這其中,青年在文化和自然遺産的各個領域都成為積極、創新的中堅。

  2024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該團隊擁有110名成員,其中35周歲以下隊員佔比超過六成,他們是敦煌文化遺産保護的“先鋒”。

  2023年8月,在保護團隊成員的引導下,我進入了敦煌351窟,實地記錄了壁畫數據化採集的工作過程。他們細心鋪設軌道,通過自研的壁畫二維數字化設備,現場採集、拼接照片並實時檢查比對;隨後還要進行圖像定位糾正、彩塑和洞窟空間結構三維重建。這是一項重復性很強但精確度要求極高的工作。洞窟中常年寒冷,時逢夏日,隊員也穿著厚厚的棉服、護膝。

  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已完成敦煌295個洞窟的數據採集,壁畫採集面積約2.8萬平方米。敦煌研究院擁有了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工作流程及關鍵技術。2023年,團隊承擔了“援緬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復項目壁畫保護信息提取技術合作項目”。“數字敦煌”技術成果開始惠及更多人類寶貴遺産。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中國福州召開期間,專設了青年專家論壇,舉辦了“面向未來的世界遺産教育”主題邊會。大會發表的《福州宣言》中,邀請全體締約國以多種教育方式加強面向青年人的世界遺産教育和知識分享,“以提高他們對世界遺産保護必要性和價值的認識,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新一代世界遺産青年保護者”。

  2023年,我成為一名“熊貓大使”——與來自國內外10余所高校的近30名大學生一起,參加了為期一週的“‘熊貓大使’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可持續生計與自然教育項目工作坊”。這是一次吸引青年學生進入世界自然遺産地與當地社區攜手設計體驗方案的青年遺産教育活動。自2021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産地可持續旅遊教席和中山大學旅遊學院等單位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等地,通過舉辦教育工作坊、社區居民培訓、國家公園管理者培訓、中小學生培訓等活動,至今已培養100余名遺産地自然教育“使者”。

  參加2023年“熊貓大使”工作坊的青年學生,來自人類學、心理學以及教育、藝術、新聞、旅遊等專業。以“創意體驗賦能遺産教育,多元生計促進持續發展”為主題,工作坊營員走進神樹坪熊貓基地等地,學習自然遺産和動物保護知識;徒步體驗扎如溝原始森林步道;同時,還要完成“畢業作品”,為當地自然教育和遺産地可持續生計發展提供多組解決方案。在現場,我深刻體會到青年人積極、向上、勇於創新的氣氛。營員們白天在九寨溝社區採訪,回到駐地後,再分組分工,策劃研學旅遊産品、撰寫中小學自然教育手冊、編寫景區中英文解説詞,同時還要製作新媒體作品,傳播大熊貓棲息地和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的遺産價值。

  在2024年7月舉行的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熊貓大使”項目獲得2024年全球世界遺産教育創新案例“未來之星”獎。

  探索“從少年到青年”的遺産教育方法

  樓上村是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的一座明清古村落,地處“貴州省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集聚區”內。2015年,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來到樓上村,編制古建築群保護規劃;對樓上村價值的闡釋研究也同步展開。2021年,復旦大學與石阡縣人民政府共建了“復旦大學鄉村遺産教學實習暨鄉村振興教育實踐基地”,持續在地實施樓上村遺産地社區教育活動,包括“樓上課堂”公益課程、“遺産保護村民工作坊”以及鄉村遺産展覽等多項內容。

  2024年10月,我來到國榮鄉聯合小學,與當地小學生一起,坐在秋日的暖陽下,上了一堂遺産教育課。作為“樓上村遺産教育”的組成部分,這個課程從2022年春季開始,每週開課兩次。當天的教室裏,坐滿了校內1至6年級的學生,校長、老師以及天津工業大學前來支教的2名青年教師也加入進來。剛剛從復旦大學畢業的全軼先博士擔任了線上老師,她曾在樓上村工作了兩年,進行長期駐地調研。她從二十四節氣講起,引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石阡説春”的民俗文化。這個課程另一個吸引我的“亮點”,是隨後進行的課外實踐部分。小學生們非常認真地穿起講解服裝,在青年老師的帶領下組成講解隊,激動而略顯緊張地復習講稿,站在樓上村的一處處文化遺存前,等待為遊客講述戲樓、梓潼宮、養正書院、天福古井的故事……

  今年4月17日,深圳市鹽田區鹽港小學三年級學生“尋秘疍家·水上文化奇妙探險”主題活動第一階段圓滿結束。鹽港小學三年級1班的全體學生均參與到本次實踐中。班主任郭璐老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她介紹,此次歷時一個半月的遺産教學實踐,是由學校不同學科的老師傾力合作才得以完成,希望能以創新遺産教育模式激發學生對本地傳統文化的熱愛,更以豐富的成果展現了新時代少年對文化傳承的擔當。

  疍家人“以海為伴,以船為家,以漁為業”的獨特生活方式,在鹽田港灣傳承多年。如何讓小學生理解這份“水上鄉愁”?郭璐和鹽港小學的老師們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引導學生成立探究小組:“如何探尋有趣的疍家足跡?讓消失的漁耕智慧得到創意傳承?”孩子們則化身“傳承小使者”,走訪了鹽田疍家村落,採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體驗傳統的“扒龍船”,親手製作美味疍家湯圓,沉浸在鹽田疍家文化展館的舊船屋與漁網間感受歷史信息。

  郭璐表示,希望將此次教研活動作為起點,持續推進疍家非遺代表性項目課程;聯動大灣區學校共建水上文化研學鏈,讓更多孩子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創新者。

  “樓上課堂”和“尋秘疍家”這兩項遺産教育實踐,有著共同特點:“遺産”成為活動平臺和載體,“青年”成為活動項目的主力,傳播、幫助、帶動“少年”參與到活態遺産保護的實踐中來。體驗和傳承是其中兩項核心內容,也是弘揚社會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方法。這也向遺産傳播研究領域“展示”了一種創新機會:“從少年到青年”,包含了人生學習的兩個最重要階段,那如何能將它們“連接”起來,從而作為一個整體,有邏輯、漸進、疊加地進行遺産教育?

  “從少年到青年”遺産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少年學習階段,就開始培育對文化和自然遺産的理解、熱愛和堅信,從而在進入青年階段應用世界遺産資源時,避免可能出現的教育重復。

  “真實性”“完整性”是世界遺産的價值基石。調研“樓上課堂”和“尋秘疍家”的研究者認為,“從少年到青年”的第一步,應該培養學習、辨識、傳播世界遺産真實性的素養;同時,應該通過實踐,探索一套讓孩子們願意做、持續做、可複製的主動學習方法。從遺産傳播效果來評估,就是鼓勵少年、青年不只滿足於學習和感受,而是逐步成為文化傳承、生態保護領域的傳播者、建設者。

  具備“對話”“互鑒”和“韌性”的未來本領

  青年在世界遺産事業未來發展中應具有哪些本領,其發展方向將是怎樣的?

  2022年7月,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首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通過了《青年優先發展國際倡議》。

  “當今世界擁有歷史上人數最多的年輕一代。”《青年優先發展國際倡議》展現了兩個重要共識:強調青年在實現和平與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青年參與,才能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此,呼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賦能青年,為全球發展涵養可持續力量。而在以“青年共建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中,分別在中國的南寧、杭州、重慶、長沙舉辦了綠色發展、青年發展型城市、數字發展、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

  在全球發展進程中,青年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從《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到《青年優先發展國際倡議》,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全球範圍內,寄予青年發揮的未來作用、具備的本領已更為宏觀、全面又細化,具體到文化、生態、社會發展等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未來“本領”也與建設和平、繁榮的人類未來密切相關。此時,全新理解青年在保護、傳承世界遺産中的位置和創新功能,就有了更具體、現實的方向:保護好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從前人智慧中汲取力量,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交流互鑒,提升應對災害、緩解衝突、化解分歧的強大“韌性”能力,就為青年提供了清晰、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為《中國青年》雜誌編輯。研究方向為遺産傳播、青年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延伸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個快遞行業集體——“鼓浪嶼好小哥”快遞青年服務隊獲得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島上遺産區內,禁行機動車等交通工具,快遞也需人力送達。這支快遞青年服務隊于2020年成立,為居民及遊客提供寄遞服務。

  鏈 接

  “我們倡導青年採取行動,發揚團結精神和創造力,推動全球發展和青年發展。特別是在本次論壇上探討的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就業創業、數字經濟、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等重要領域,我們鼓勵提出青年主導的建議和解決方案。我們歡迎中國在賦能青年和倡導全球發展倡議方面發揮全球示範作用,並願意參與其中。”

  ——2022年7月,在中國北京舉辦的首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上發佈《青年優先發展國際倡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