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 “碳圈”玩家上新了
2025-07-28 10:24:0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韓東林

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 “碳圈”玩家上新了

  近年來,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大力發展光伏、風力發電等綠色清潔能源,助力節能減排,加快推動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標。圖為近日,在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拍攝的光伏發電站。

  陳福平攝(人民視覺)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教育部今年最新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其中,“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設立,並在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3所高校率先獲批設立。

  這個新開設的專業有何特色?又將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為何設立

  近百萬人才缺口亟待填補

  “自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從能源、製造到金融、教育、環保,各行各業對‘雙碳’人才的需求激增。”北京科技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侯新梅介紹,數據表明,“十四五”期間,“雙碳”相關領域人才缺口高達近百萬人,而現有從業者規模僅約10萬人,供需矛盾突出。

  以汽車行業為例,侯新梅介紹,我國已經是年産銷超3100萬輛的汽車大國,在汽車製造過程中,要實現材料製備環節二氧化碳排放越來越少,直至達成零碳目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且意義重大的任務,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雙碳”人才參與其中。

  除了技術人才缺口大,“雙碳”領域對於管理、諮詢等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目前絕大多數在企業中從事碳管理的人員,都是從能源、環保等領域轉行過來的,對最新標準、市場交易機制、減碳技術和趨勢的了解相對不足。”侯新梅説。

  在學科設置上,傳統的專業設置往往聚焦單一工序或特定環節的低碳技術,難以適應當前需求。“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挑戰在於系統性減排,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從整個産業鏈、流程工業乃至區域發展的‘大系統’視角出發,統籌規劃、協同優化的能力。”侯新梅表示,在此背景下,亟須設立一個全新的碳中和相關專業,培養大量具備碳中和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低碳關鍵共性技術的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以填補巨大缺口,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培養理念

  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

  “既懂流體力學,又懂《巴黎協定》,還會寫AI碳監測代碼……掌握綠色魔法的背後,是一顆貫通從技術到政策,從科學到人文的最強大腦。”在網上,有人這樣描述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

  “這段描述非常形象,也基本準確概括了這個專業的核心培養理念。”侯新梅説,它抓住了該專業學科交叉、能力複合、系統思維這3大特質。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該專業依託材料、冶金兩個一流學科,側重流程工業減排,將更多地服務於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流程工業中的碳減排。學生需要掌握多領域知識,但目標不是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而是理解技術、政策、工具之間的邏輯關聯,能領導跨學科團隊協作落地解決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屬於工學門類下的交叉工程類,專業內容涉及可持續材料、低碳冶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經濟管理等方向,學制4年,畢業生授予工學學士學位。不同的學校結合學科優勢與自身特色,培養計劃也不盡相同。

  北京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校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融合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優勢學科資源,構建“工—理—經—管”四位一體的交叉學科體系,旨在培養具備全球視野、掌握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及相關知識的複合型創新人才,未來能勝任碳核算、碳金融、碳管理、碳減排等領域的工作。

  在昆明理工大學,該專業立足實現“雙碳”目標、服務美麗中國建設,聚焦生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生態系統碳匯、智慧減污降碳等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以培養生態系統固碳增匯、碳匯/低碳環保産業等領域的創新型複合人才為目標。

  “我們學校致力於培養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流程工業碳中和領域卓越工程人才。”侯新梅説,畢業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技術硬實力:能研究可持續材料、低碳冶金等核心問題,掌握減碳技術。

  政策軟實力:熟悉《巴黎協定》、國家“雙碳”政策、碳交易市場等,能充分理解規則;能夠精準計算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能為企業制定“省錢又合規”的減碳路徑。

  系統思維:能跳出單點思維,實現兼顧減排效果、經濟成本、技術可行性的目標。

  有何特色

  “産教科創”深度融合

  近年來,教育部還增設了“碳儲科學與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與“雙碳”相關的專業。相比之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新”主要體現在哪?

  侯新梅介紹,該專業的“新”,在於它以全生命週期(低碳設計—綠色製造—循環再生)為脈絡,系統考量材料或産品從源頭設計到末端回收整個過程的碳中和路徑。該專業通過深度融合材料、冶金、能源、環境等多學科,圍繞流程工業降碳的核心需求,重構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形成全新的知識體系。

  據介紹,北京科技大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置了可持續材料和低碳冶金兩個專業方向。其中,可持續材料方向系統研究金屬材料高質化再生,創新材料設計、材料製備與加工、材料服役性能評價與調控等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形成可持續材料製造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低碳冶金方向系統研究電冶金、冶金過程多能耦合優化、低碳輔材等流程再造理論與技術,支撐製造業深度降碳與循環經濟升級。

  新專業的培養模式有何特色?

  “我校為該專業量身打造了‘碳中和創新班’。”侯新梅介紹,今年通過工科試驗班類(卓越工程人才)面向全國招收50名學生。

  “今年,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報考諮詢量顯著高於傳統工科專業。”侯新梅介紹,該專業具有特色的貫通培養機制,大一結束後,選拔部分學生獲得推免資格,直接進入碩士階段。大二結束後,從推免生中擇優遴選不超過20人進入博士培養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業將為學生提供“産教科創”深度融合的實踐平臺。“我們依託鋼鐵工業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與寶武集團等合作的20余家校地、校企産教融合基地,將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融入學生培養環節,努力培養出學術素養紮實、工程能力突出、擔當行業使命的碳中和領域卓越人才。”侯新梅説。

  前景如何

  發展空間廣闊選擇維度多

  當前,全社會追新逐綠的步伐加快。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就業前景如何?

  侯新梅介紹,目前“雙碳”類專業相關人才分為3個維度:頂層設計層面、技術研發層面和碳經濟管理運營層面,主要分佈于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門、試點履約企業、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機構和科研院所等。

  “隨著‘雙碳’目標對各行業影響的深入,在未來5—10年內,相關産業對‘雙碳’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呈現井噴狀態。”侯新梅介紹,其中,中鋼集團、五礦集團、寶武集團、湘鋼集團和中國碳交易所等重點企業,每年在“雙碳”技術研發、碳諮詢、碳管理、碳評估和碳金融等領域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的需求超過3萬人。龐大的市場需求與迫切的産業升級需求,為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和發展空間。

  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跨學科特性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學路徑。據介紹,國內升學路徑中,可對接碳中和技術與工程、碳經濟等專業;海外升學路徑中,可對接碳管理與可持續技術等專業。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報考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

  侯新梅介紹,在選拔專業人才時,學校較為看重學生的以下能力:紮實的數理基礎與工科思維;能錨定核心場景,聚焦流程工業深度脫碳,串聯多學科知識;能突破思維定式,具有解決複雜減碳難題的核心驅動力。

  侯新梅提醒,有意向報考本專業的學生,要注重強化基礎,重點提升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尤其是熱力學、材料科學相關模組;平時要注重視野拓展,培養系統思維,追蹤行業動態,如關注生態環境部官網“雙碳”專欄、中國碳交易市場行情等。

  連結▶▶▶

  啥是“雙碳”?

  碳中和與碳達峰一起,簡稱“雙碳”。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等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誌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