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家想發佈信息時,只需上傳一張圖片,商品的標題、詳情、屬性就會自動生成;在行銷投放環節,各類廣告素材也能自動生成;在售後服務環節,商家和全球消費者的交流7×24小時不間斷……在人工智能(AI)幫助下,這樣的跨境電商運營場景當下已不難實現。
25日,在杭州開幕的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許多跨境電商領域展商著力推廣自身引以為傲的AI技術,積極講述AI在經營中帶來的精彩故事,呈現出當下AI技術賦能跨境電商的火熱場景。
機遇:向“AI+跨境”模式躍遷
從本屆數貿會上參展企業的案例和專家觀點可以看出,當下的AI技術已可助力跨境貿易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據阿裡巴巴集團旗下阿裏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展位的工作人員介紹,不久前,浙江義烏的一家外貿企業通過阿裏國際站的AI服務拿下價值2000萬美元的外貿大單。該訂單中的沙特阿拉伯客戶第一次上線詢盤是淩晨1點多,當時所有外貿業務員都已下班,只有AI生意助手自動接待在線。AI與客戶的五、六輪對話中,不僅詢問了買家採購設備的用途、物流接收地等信息,還詢問了買家此次採購是為了定期維護、緊急更換還是特定項目。
在網易集團旗下網易外貿通的展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綜合推算下來,該平臺的AI服務能使相關企業的人力成本節省約50%。“當一名成熟的外貿業務員1分鐘只能寫出1封郵件時,AI已能在1分鐘內生成多版本郵件。”
數貿會期間,阿裏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業務副總裁駱衛華表示,當下,中小企業在跨境電商業務中面臨語言和文化障礙、監管合規、成本和競爭、尋求複合型人才等方面的問題,隨著最近幾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新範式的興起,新的AI技術為中小企業解決這些問題帶來了可能性。
他認為,與傳統技術相比,以大模型為基座的AI技術優勢更大。新的AI技術不僅具有更強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在信息處理方面,其智慧水準也比以往的專用智慧高了一個臺階,使AI應用場景有了更多可能性。此外,新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使AI和人的交互變得像人與人對話一樣簡單。對中小企業來説,使用AI技術讓傳統的跨境電商模式有機會向“AI+跨境”模式躍遷。
融合:AI賦能眾多環節
AI技術在跨境電商貿易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與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共同編寫的《全球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5》在本屆數貿會期間發佈。報告指出,隨著技術迭代、演算法逐步成熟,AI與跨境電商加速融合,廣泛滲透到文本、圖像、音視頻等領域,在洞察、設計、選品、運營、客服、行銷及供應鏈各環節,全方位賦能跨境電商。
這一趨勢在數貿會期間得到充分體現。
在國際貿易綜合服務數字化平臺“義烏小商品城Chinagoods”的展位,講解員向記者介紹了AI迅速將一段描述戒指款式的文字轉化為精美的商品展示圖片的技術;同時,一條商戶指著商品用中文説“12345”的視頻,在輸入相關文案後,便能被AI迅速轉化為同一位商戶用英文介紹商品的視頻,連口型都已相應調整。
在虹軟科技的展位上,一款名為PhotoStudio AI的産品不僅能生成足以“以假亂真”的“數字模特”,還能針對不同銷售地設計出面向不同文化習俗和偏好的定制化“數字模特”。
據藍盟智聯展位工作人員介紹,得益於AI技術,該企業推出的系統可根據客戶提供的裝箱清單自動測算某種規格的集裝箱是否能容納要運輸的貨物,並制定裝箱方案、提升空間利用效率。
未來:AI智慧體助力解決更多問題
不少參加本屆數貿會的展商近期都更新了自己的AI技術“工具箱”,持續的投入指向AI賦能跨境電商的良好前景。
《全球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5》指出,到2032年,全球AI在電商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457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9月17日發佈的《2025世界貿易報告》預測,在正確的政策支持下,到2040年,人工智能的應用有望推動全球貿易增長近40%。
技術層面,AI智慧體將更有效地助力跨境電商發展。
據阿裏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介紹,福建泉州一家貿易公司成立初期曾在阿裏國際站上通過銷售拖鞋實現1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年銷售額,但隨後遇到瓶頸。彼時,阿裏國際站的AI智慧體成了最好的“謀士”:AI智慧體分析了所有訂單後生成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把主力市場鎖定在美國;在産品設計環節,AI智慧體幫助企業節省了大量信息蒐集時間,得以在競爭激烈的鞋靴行業高效設計出海外市場偏愛的拖鞋款式。2024年,公司靠130款拖鞋實現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
駱衛華認為,在跨境電商領域,AI智慧體不僅幫助商家、平臺完成某個鏈路裏的智慧分析工作,還能“端到端”地解決很多場景下的問題,使處理任務的容量不再受限於人的因素,而只受限于算力。(新華社記者郭文迪 孫晶 魏一駿)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