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資本聚力 工業機器人跑出“中國速度”
2025-11-20 09:50:53來源:證券日報責編:楊蕓菲

圖①株硬集團自動搬運機器人       

圖②③株硬集團碳化鎢自動化生産車間    公司供圖

  在智慧製造的浪潮席捲全球之際,工業機器人作為産業升級的核心引擎,正重塑著製造業的競爭格局。而在中國這片創新熱土上,資本的持續注入與技術的迭代突破形成共振,讓工業機器人産業跑出了令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從車間裏精準運轉的機械臂,到生産線中高效協同的自動化系統,越來越多“鋼鐵工友”的身影,不僅見證著中國製造業從“規模優勢”向“品質優勢”的跨越,也彰顯了資本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科技助産業突破壁壘的不凡成績。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參加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組織的“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湖南站活動,在調研過程中,既感受到單個企業的效率革新,也觸摸到全國工業機器人産業升級的澎湃脈搏。從三湘大地上的實幹圖景中,記者切實感受到工業機器人紮根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力。

  技術融合

  産業轉型升級進行中

  記者踏入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基地,工作人員測試焊接機器人的場景率先映入眼簾。在電腦指令輸入後,機器人便在鐳射指引下,在鋼板上精準“繡”出條條焊點,每一次機械臂移動都精準到毫米級,盡顯工業智慧的精湛。

  湖南中南智慧裝備有限公司黨總支委員、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狄介紹,儘管這個工業機器人僅由一條機械臂和一個中控臺操控,但實際上,它擁有自主感知、決策與執行的“智慧大腦”,能夠通過快速導入工件模型,自動生成焊接路徑與參數,無需人工編程,在複雜曲面焊接中實現“繡花針級”的精細操作。

  全球製造業向智慧化、柔性化轉型的浪潮中,工業機器人已成為産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佔據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寶座。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産量繼續“疾馳猛進”,前三季度全國總産量已達59.5萬套。

  在機器人産業的核心技術賽道上,中國企業正展現出強勁的實力與巨大的發展潛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了50%。日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機器人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在2025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大會上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勁增29.5%,工業機器人産量達59.5萬台,已超越2024年全年産量。

  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株硬集團”),是我國硬質合金工業的“搖籃”,作為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企業,近年來在生産線上迎來了不少“新員工”。多個生産車間在部分節點採用自動搬運機器人搬貨物,機械臂用來完成高強度的作業,兩個碳化鎢的自動化生産車間,實現了粉末製備的還原、配碳、碳化、過篩、合批等關鍵工序的自動化配置。

  株硬集團型材分公司副總經理淩芝對記者説:“工業機器人可以解決人員操作勞動強度大、安全保障不足、效率低下、穩定性差等問題。之前車間內工作主要靠人員操作,總會接觸到各種粉料,雖然有職業防護措施,但是無法完全避免工作人員接觸粉塵,存在一定的職業健康風險。在應用自動化生産後,可以大大降低員工患職業病的可能性,目前株硬公司自動化率約為55%。”

  值得關注的是,AI、機器視覺、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正推動機器人從“執行工具”向“智慧夥伴”躍遷。高狄説:“我們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發展目標是向創新場景大步邁進,尤其是依託中國大市場創造出更多適用於我們自身技術的新場景。”

  AI賦予機器人“思考”能力,使其擺脫傳統固定程式束縛。在電子製造中,它能通過學習生産數據自主優化流程;物流倉儲裏,可依據實時信息規劃最優搬運路徑。機器視覺則為其裝上“火眼金睛”,汽車裝配線上精準引導零部件安裝,品質檢測中快速識別缺陷,大幅提升良品率。

  數字孿生技術則構建出機器人的虛擬“分身”,在虛擬場景中模擬運行、預判風險。在生産線規劃時可對比最優方案,在設備維護中能提前預警故障,有效降低成本以及生産中斷風險。這些技術融合,讓機器人在複雜場景中愈發靈活可靠。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邏輯是“程式驅動”,依賴人工示教或離線編程設定固定路徑,場景適應性有限。新一代工業機器人通過數據驅動方式參與生産流程,借助AI、機器視覺、數字孿生等技術配有“大腦”與“眼睛”,其角色已從“執行者”轉變為“協作者”。

  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便是無紡布領域應用的“協作者”。記者看到,四台工業級高精度相機,憑藉深度卷積神經網絡,能夠對圖像進行像素級精細分析,不僅能精準定位瑕疵位置,還能對缺陷類型進行分類,並生成修復建議。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單臺AI驗布機檢測速度達每秒數米,較傳統人工查驗效率提升2倍至3倍。

  作為工業大省,湖南正通過産業集群化發展,持續強化機器人産業優勢。今年10月底,總投資約10億元的湘潭機器人智慧製造産業園項目簽約,計劃引入機器人及相關企業20家以上,打造“産業園即産業鏈、上下樓即上下游、工作圈即生活圈”的模式,預計在2026年底首期項目投産。屆時,一個集研發、生産、應用等於一體的“機器人軍團”將在此集結,為湖南的智慧製造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資本助力

  多家企業準備衝刺IPO

  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正持續重塑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價值與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政策層面精準發力釋放利好。1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到,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製造”應用探索,支持企業開展智慧工廠梯度建設,推進工業機器人等智慧製造裝備規模化部署,推動企業生産智慧化躍升。

  政策紅利的精準滴灌與産業自身的巨大潛力,共同激活了資本的投資熱情。《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年內已有20余家工業機器人企業籌劃衝刺IPO,覆蓋泳池清潔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工業移動機器人及控制系統等細分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資本焦點正從整機製造向産業鏈深層延伸,關節模組、感測器等“卡脖子”環節成為佈局核心。這一趨勢在企業融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常州微億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9月28日遞表,其股東包括工業母機基金、深創投、洪泰基金、普華資本等多家“國家隊”及知名投資機構,充分彰顯了資本對核心技術領域的集體重視。

  隨著行業走向成熟,下半年資本態度更趨理性,有穩定客戶與高毛利的企業更受青睞。10月份,“機械焊工”浙江昇視唯盛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完成新一輪過億元融資,客戶覆蓋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累計出貨超5000台。實打實的訂單與市場口碑,正是其獲得資本加持的關鍵背書。

  一位華北區域創投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工業機器人融資更重技術落地與成本控制,在這些方面有優勢的企業,將更受資本青睞。

  對企業而言,要獲得穩定訂單並實現規模化發展,多元場景拓展是核心路徑。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産品部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産品已應用於汽車製造廠的物料搬運環節,未來將逐步推廣到柔性化生産線、物流接駁等高適應性作業的工業場景。

  在場景拓展的浪潮中,上市企業也在加速佈局。廣東奧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機器視覺核心軟硬體産品,公司副總經理兼董秘許學亮表示:“我們的優勢在於有頭部行業客戶和海量數據積累,以及工業場景應用經驗,在政策鼓勵下未來會有更多應用場景落地。”

  伴隨企業佈局深化與場景需求拓展,産業鏈協同效應愈發凸顯。高盛中國工業科技分析師杜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機器人企業供應商正在擴大産品矩陣,從單一零部件向集成模組拓展,將産品類別從執行器擴展到感測器、結構件。

  萬聯證券研報提出,中國工業機器人産業已從“規模追趕”轉向“技術引領”,通過下游需求裂變、核心技術垂直整合、全球化品牌升級的三重躍遷,成為驅動全球智慧製造變革的核心力量。在需求回暖、政策支持及産品性能提升的催化下,中國機器人行業仍處在歷史機遇期中,國産品牌的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格局重塑

  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

  製造業智慧化、柔性化、綠色化轉型,催生了工業機器人的旺盛需求。行業龍頭企業已從“採購成品”轉向“需求牽引+技術反哺”模式,深度參與研發,推動産業從“規模擴張”邁向“價值創造”。

  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是工程機械行業最早應用機器人技術的企業之一。早在2006年,中聯重科起重機械工廠便率先引入可編程工業機械臂,用於起重機零部件的焊接作業。如今,中聯智慧産業城集成建設300多條智慧製造生産線,使用超過2000個工業機器人。

  從“引入使用”到“自主研發”,中聯重科已構建起軟硬體一體化的核心能力。中聯重科品牌總監羅雅萌表示,公司具備軟硬體一體化自研能力,發佈了具身智慧大模型和工具鏈,自建上百個工位的訓練場;開發了7款人形機器人,完成20多個場景驗證和産線試點應用,預計明年起批量生産面向市場銷售。

  同樣紮根湖南的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思科技”),則在消費電子與新興領域的機器人應用中展現出獨特優勢。作為業務覆蓋消費電子、智慧汽車、具身智慧、AI眼鏡/XR頭顯等多領域的龍頭企業,藍思科技從2010年起便全面推進生産自動化戰略,為機器人技術的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藍思科技副總經理倪志剛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自2016年起,公司一方面自主研發六軸機器人、AOI視覺檢測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應用於工廠産線,另一方面積極佈局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在AI眼鏡/XR頭顯領域,公司作為核心供應商,為Rokid AI眼鏡及北美頭部客戶提供外觀件、結構件、光學鏡片乃至整機組裝。

  企業層面的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正轉化為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工業機器人的普及不僅顯著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智慧化水準與生産效率,更為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産業的崛起正深刻重塑全球製造業格局。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市場份額升至全球第二,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依舊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增幅達54.9%。

  長遠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産量的爆髮式增長,既是技術突破與産業需求共振的必然結果,也離不開資本力量的精準賦能與聚力加持。AI大模型與硬體的深度融合、核心零部件國産化替代的加速推進、傳統行業升級與新興産業催生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資本活水的持續滋養,多重因素疊加形成強大“乘數效應”,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産業跑出令人矚目的“中國速度”,邁入指數級增長的新階段,為中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證券日報記者 郭冀川 毛藝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