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特區活力 探尋合作機遇

2018-08-02 13:54:27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7月30日一早,幾輛駛向三亞鳳凰機場的大巴分批開出。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團的微信群熱鬧起來,感謝、惜別與祝福的話語不斷刷屏。從深圳到海口、文昌、三亞,來自海峽兩岸30家媒體的40名記者們帶著滿滿的收穫和感觸,結束了為期9天的特區之旅。

  “兩個特區所迸發出的創新活力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深圳華強北的創業孵化空間還是海南旅遊景區的差異化發展,都體現了改革不斷深化的成果。”台灣《旺報》副總編宋秉忠表示,此次採訪將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大陸的改革開放成就和各項便利臺胞措施,相信會有更多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

  40年巨變,改革開放成就耀眼

  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介紹,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週年,設立特區是改革開放一項重大舉措。本次採訪行程涵蓋了改革開放最早、發展成就亮眼的深圳特區和肩負建設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新使命的海南特區,可以銜接起改革開放的歷程。

  “大陸改革開放40年,許多重要的經驗和成就,都能從深圳這座城市窺探到。”台灣中天電視臺記者李宗芳表示,到深圳後,觸目所及皆是鱗次櫛比的大樓,整個城市的現代氣息和發展活力讓人眼前一亮。

  採訪團裏的台灣記者大都曾到過深圳,但真正深入觀察和了解這座城市,很多人還是第一次。在深圳市博物館,台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楊釗看到深圳的微縮地圖,想起了12年前第一次從香港來深圳。“當時一過關就覺得兩邊的差距還很明顯,但這次我們還是從香港過關,過了皇崗口岸後感覺深圳和香港幾乎沒什麼差別了。”楊釗説,深圳這幾年變化很大,他多有耳聞,這次用心觀察這座城市時,還是被它巨大的變化所震撼。

  深圳的發展,讓大家對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而深圳郊區的大亞灣核電站的發展,則是大陸改革開放鮮活的案例。

  “在當時國家計委的投資項目表上,大亞灣核電站一欄的投資數額寫的是‘零’。”中廣核集團文化宣傳中心主任黃曉飛向來訪記者們介紹,40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引進兩台法國核電設備時,大陸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而大亞灣核電站的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的全新模式——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後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

  從過去沒資金沒技術,到如今核電技術世界領先。大亞灣核電站的參觀,讓記者們領略到了改革者們的魄力和智慧。台灣中時電子報記者喻華德評論道:“大陸從引進法國技術、國産化至發展起完善的核能産業,成就和意義不言而喻。”

  攜手同行,兩岸合作成果豐碩

  1988年,國務院剛宣佈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來自台灣的許清朝、吳錦瓊夫婦便到海口來尋找發展機會,並在1992年創辦了海口著名的商業街——海口泰龍城。“海口的變化太大了,剛來的時候這周邊幾乎什麼都沒有,現在這麼繁華,當時誰能想到。”吳錦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能親眼見證一座城市的蓬勃興起,讓她感到非常幸運。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在接受聯合採訪團訪問時介紹,海南辦特區以來,海南的GDP、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分別比30年前增長了21.8倍、226.8倍、256.5倍,而這其中兩地經濟合作特別是農業合作貢獻很大。“瓊臺兩地氣候條件相似,農業合作歷史悠久,成果豐碩。”沈曉明接受聯合採訪時表示,他前一天專門去作了統計,30年來,海南共引進了80類、600多個台灣農業品種,台灣優良的瓜果品種約九成都可以在海南種植。

  瓊臺農業合作,海南“蓮霧大王”黃益豐是實實在在的貢獻者和受益者。1999年,黃益豐從盛産蓮霧的台灣屏東來到海南,帶來台灣的蓮霧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並結合海南水土情況培育出了營養價值高、賣相更好的新型品種,黃益豐把它命名為“中國紅”。

  “2004年第一批蓮霧下樹後賣不出去,那時候吃過的人很少,我只好到處推銷。”黃益豐説,後來大陸居民對蓮霧的認識不斷增加,特別是大陸電商業務蓬勃發展,他自己的蓮霧已經供不應求,還帶動了台灣蓮霧的銷售,他的業務也從單純的蓮霧種植擴展到蓮霧採購和中轉銷售。

  台灣中評社記者林谷隆在採訪中發現,受益於大陸龐大的市場,黃益豐的蓮霧價格波動很小,且收購價格比台灣更高。“最近高雄果菜市場的紅蓮霧收購價是每斤16元(新台幣,下同),而這裡的收購價格是每斤33至36元,相差一倍。”林谷隆表示,瓊臺農業合作的效應是雙贏的,臺商給海南帶來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將台灣水果帶進了大陸市場。

  “隨著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推進,兩地農業合作一定會進一步深化提高。”沈曉明説,在海南建設自貿區、自貿港的過程中,瓊臺經貿往來將從單一的農業領域拓展至多元産業;即使在農業方面,臺商投資也從單純的農作物種植,轉向農産深加工、種苗培育、休閒觀光農業等新業態。他透露,最近3個月,來瓊臺商考察團絡繹不絕,上半年在海南註冊企業有16家,超過往年,相信下半年將迎來高峰。

  兩岸一家親,台灣青年機遇多

  作為較早落戶海南的台灣商戶,泰龍城如今也是海口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泰龍城董事長助理潘柏志介紹,目前商城裏共有10余家台灣商鋪和45位台灣商家,多數是台灣年輕人過來開設的餐飲店舖。 

  29歲的台灣青年黃介玄在泰龍城經營一家台灣風味的燒烤店。原本在新西蘭學習西餐製作的他,畢業後在台灣開過日式料理店,但因“客人非常有限、成本開銷大”難以為繼。一年前,和家人來海口旅遊,讓他萌生了到海口創業的想法。黃介玄的店舖開張后,他一天的營業額最多時可到7000元人民幣,收入是在台灣的5倍。

  潘柏志表示,隨著海南旅遊業越來越興旺,台灣青年在海南將有更大的發揮,向他們諮詢創業的臺青也越來越多。

  看中大陸市場,有意從事餐飲創業的還有在深圳實習的高雄科技大學企研所研二學生吳妮蓁。目前在深圳賽格眾創空間實習了半個月的她表示,這裡眾多的新鮮事物帶給了她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大陸市場大、發展機會多,我們所一半的同學暑期都到大陸來實習了。”吳妮蓁説。

  賽格眾創空間位於深圳賽格數碼廣場大樓,只有3層樓的空間卻容納了4個台灣創業團隊、50名台灣創業青年。與吳妮蓁在同一辦公平臺的李復榮3年前就從台灣到深圳創業,公司成立半年後,他的“小綠草自拍機器人”項目估值已經過億。“深圳的創業氛圍非常好、起始成本低,最重要的是産業配套齊全。”李復榮在接受採訪時説,他幾乎不用出大樓就能買到大部分電子零配件,大大縮短了研發週期,使他們的成果能很快投産。

  在深圳龍崗全球鷹無人機飛行基地採訪時,無人機創業者余景兵頂著烈日指揮科目演練、不知疲倦地講解了近兩個小時,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於深圳何以能成為科創熱土,大家從余景兵身上找到了答案。“其實像這樣有激情的創業者,30多年前的台灣也有很多。”宋秉忠嘆道,他希望台灣青年不僅能利用好深圳優良的條件,也能汲取大陸創業者們的精神力量。(記者 馮學知)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