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2022-02-25 11:30:51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馮實

  2月23日,由中國經濟網和平安集團聯合主辦的“平安大講堂”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展開熱烈討論。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的初心和使命。“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預期會影響到需求,消費乏力、投資不景氣就是與預期有關。“當前既要穩定經濟,還要可持續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去穩定預期、改善預期,牢牢樹立防風險的意識,做好風險管理。”劉尚希説。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信貸結構不斷優化,金融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9.95萬億元,同比多增3150億元,年末普惠小微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7.3%和31.8%。

  以北京為例,北京地區是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同時也擁有中關村等科創企業聚集的産業園區,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匯集區域。平安銀行北京分行已成立“專精特新”工作小組,2021年末已合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0余家,授信額度超過70億元,授信餘額12億元。2022年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爭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家以上。

  來自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産24.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6萬億元,增長11.5%。“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實體經濟發展,保障實體經濟發展才是保險業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保險業的使命,只有認清這一點,保險業才能和實體經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説。2021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5萬億元,同比增長4.1%;賠款與給付支出1.6萬億元,同比增長14.1%。

  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保險機構,更應該充分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不斷探索推出高品質的保險産品和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堅固的風險保障。

  平安産險總監姜華介紹,在服務先進製造、高新技術方面,平安産險作為首臺(套)和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首批試點單位,一直關注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創新首臺(套)保險,幫助企業轉移産品所帶來的潛在品質風險和責任風險,從而激發製造企業的創新積極性。截至2021年底,平安産險承保國家和地方首臺(套)、新材料保險項目合計超過2500個,為製造業企業提供超過3500億元的風險保障,其中包括南海可燃冰開採的“藍鯨一號”、交付馬來西亞的“電動機車組”等眾多中國製造重大項目,為“國之重器”走出去保駕護航。

  平安證券總經理助理袁玉平表示,近年來,為解決中小民營企業長期發展問題。平安證券針對出現困難的民營上市公司或其股東,通過一企一策,創設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金融産品,綜合運用大宗交易、競價交易、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參與並購重組、定向增發等各種資本市場的方式,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多渠道化解因流動性問題造成的經營風險,構建了良性的紓困生態。

  近年來,金融業向高品質發展邁進,金融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合理分工、相互補充、功能完整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形成。中國財政學會政府與社會融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起雷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在嚴格防控疫情反彈的前提下,繼續全面恢復産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要緊扣“六穩”“六保”任務,充分利用我國市場潛力大、儲蓄資源多、國際合作範圍廣等有利條件,發揮好中央與地方各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強化財政、金融、就業、産業政策協同配合,特別要服務好中小微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日報記者  于 泳)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