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阻礙世界經濟穩步復蘇

2022-02-24 09:38:05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馮實

  近期國際油價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刺激下不斷上漲。未來幾十年,石油仍然不可或缺,但全球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結構性變革已在進行中。需要從能源轉型中找到供求平衡點,儘量避免嚴重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導致能源短缺現象出現。

  當世界經濟承受通貨膨脹帶來的高昂成本壓力之時,國際油價也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刺激下不斷上漲,可謂雪上加霜。

  週二(2月22日),受俄烏緊張局勢升溫刺激,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漲至99.50美元/桶,觸及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3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92.35美元/桶,漲幅1.4%。分析師預計,油價將很快升至100美元/桶的水準。

  市場對於可能導致供應緊張的地緣政治事件高度敏感,是目前油價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的原因。不過,從目前市場投機情況看,預測原油價格短期走勢已不重要,關鍵是如何在高油價背景下保證經濟社會穩定復蘇。

  為什麼市場大都認為油價上漲是必然呢?原因很多,如近年來傳統領域的油氣勘探投資嚴重不足、主要産油國儲能下降、經濟復蘇石油需求強勁回升、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短期不確定性,等等。而一個更主要原因在於,疫情下全球“大放水”造成了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原材料、大宗商品及上下游生産成本連連攀升。通貨膨脹與能源價格上漲疊加,又導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今年首次二十國集團(G20)財長會議主要議題也是如何應對通貨膨脹,遏制價格過快上漲。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原油價格與通貨膨脹的關係不似以往那樣緊密,但可能加劇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模型表明,每桶100美元的油價將使美國和歐洲的通脹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而每桶價格如果達到150美元,會使通脹率飆升至7%以上,世界經濟也將停滯不前。

  高油價帶來的物價上漲不容小覷。據統計,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在內的化石燃料共佔全球能源消費的80%,一籃子平均價格比一年前上漲50%以上。研究顯示,消費者對未來通脹的預期部分基於他們最近所經歷的實際價格上漲,其中燃料價格非常有代表性。美國勞工部公佈的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至40年高位,美國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8%,而去年同期為2.6%。不斷上漲的石油價格已使美政府大傷腦筋,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的預期不斷升溫。

  未來幾十年,石油仍然不可或缺。至今石油産品約佔全球GDP的3%,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但是,全球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結構性變革已在進行中,我們需要從能源轉型中找到供求平衡點,儘量避免嚴重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導致能源短缺現象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實現穩定石油供應或較低的能源價格,並間接控制通脹非常重要。美國已多次向沙特阿拉伯施壓要求增産,並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5000萬桶原油,而其他主要石油消費國也在採取措施平抑油價。美國國會甚至提案暫停徵收聯邦汽油稅,以平息公眾對汽油價格高漲的不滿。國際能源署也再三呼籲“歐佩克+”為市場增加供給。“歐佩克+”産量與其生産配額之間的差距在1月份擴大到90萬桶/日,再加上世界原油庫存一直處於低位,原油價格波動將增大。

  世界經濟社會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不會重演,人類歷史上“缺油”一頁已經翻過去了,取而代之的將是可持續、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加快能源轉型、追求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也是當今世界潮流。統計數字表明,2021年全球綠色能源投資支出同比增長27%,達到創紀錄的7550億美元。同時,相關綠色能源領域企業並購交易相當活躍,包括制氫項目、電動汽車和生物燃料等越來越多的新興能源行業受到關注。

  預計油價仍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波動,需求增加、供應緊張狀況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因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充足動力。(翁東輝)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