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數字化形式主義”

2022-03-07 09:20:37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馮實

  當前,在不斷高漲的“數字熱”中,要謹防形式主義現象。“數字化形式主義”不僅增加財政負擔、造成資源浪費,還損害政府形象、阻礙數字經濟戰略推進。

  從“數字化形式主義”表現來看,有的是重數據數量,輕數據品質。不少政府部門各有一套信息系統,且系統類型複雜、功能重復、標準不一、難以共享,有的甚至為了應付檢查而編造數據、捏造材料。部分基層“數字政府”改革面臨著重投入、輕運營,重考核問責、輕激勵賦能的情況。

  有的重表面熱鬧,輕實際效果。一些基層政府線下的“文山會海”正向線上轉移,螢幕成為形式主義的“保護罩”。一些單位在微信群裏轉發各種文件,進行密集的“信息轟炸”,至於文件是否落實,並不真正關心。有的單位為了突出工作重要、體現領導重視,隨時在各類互聯網會議平臺召開缺乏具體內容的會議,將過去的“面對面”變成“頭像對頭像”,以會議落實會議,會議過多過濫問題凸顯。

  還有的重檔案痕跡,輕基層負擔。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將“外宣”作為考核指標,將報紙、電視臺、網站甚至APP、公眾號等都納入了考核範圍,造成幹部被迫花大力氣寫各種文字材料在各類媒體上“留痕”,給基層造成了新的數據留痕工作負擔。

  對於數字化進程中出現的形式主義苗頭,應高度重視,不可任其發展。要改革調整各級政府數字化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機制,將考核“指揮棒”更多指向高品質發展、社會治理水準提升和群眾滿意度提高等指標,差異化設定數字經濟考核標準,既要有增加值、增幅等結果性量化指標,又要注重過程評價和價值考量。

  要尊重市場規律,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結合資源稟賦與協同發展優勢,合理選擇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特色數字化發展路徑,防止千篇一律。堅決杜絕以長官意志決定資源配置的做法,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強政府與企業深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市場主導機制,按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推進數字化建設。

  數字化治理搞得好不好,群眾滿意不滿意才是最根本的衡量標準。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除了用好管好電子政務之外,還要運用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創新。堅持數據為民所用,更多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在數字産業發展的同時為群眾減負,真正便利群眾生活,服務好群眾,為治理賦能,讓群眾滿意。

  建立群眾參與數字化監督、輿論、評價的通道,拓寬群眾數字化生活格局與視野,提高群眾參與數字化學習建設的積極性。切實增強大數據和信息化建設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意識,完善決策方法,規範決策程式。制定文件、研究部署工作,要廣泛聽取廣大幹(李彥臻)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