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浦東有個無“園”留創園
2024-07-11 09:45:3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田蜜

浦東有個無“園”留創園(留創園走過30年)

渤因生物的實驗室內,潘雨堃(後)正在指導團隊成員查看實驗數據。受訪者供圖

浦東有個無“園”留創園(留創園走過30年)

鄭華強在測試自動定位盲孔儀。受訪者供圖

浦東有個無“園”留創園(留創園走過30年)

君實生物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在5L生物反應器前調控參數。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孫亞慧/攝

浦東有個無“園”留創園(留創園走過30年)

空中俯瞰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科學城。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與國內許多留創園不同,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留學人員創業園(簡稱“張江留創園”)並沒有“園”。不過,這家沒有實體園區的留創園,卻憑藉“1+X”的創業孵化網絡,常年位居留創園競爭力榜單前列,吸引眾多企業落地浦東。在《2023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競爭力報告》中,張江留創園以96.696的高分排名全國第一,同時,在海外人才集聚、創業孵化服務兩項指標中排名榜首。

  這樣一家留創園究竟有什麼特別?為何成為留學人員的創業優選?

  “園區提供的‘無形’服務很重要”

  從上海外灘出發,約半小時車程,張江科學城位於浦東腹地。

  2012年,蔡倫路780號,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張江藥谷一間15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裏成立。幾名志同道合的海歸科學家立下目標,希望能做出自主研發的創新藥,造福患者。

  那時,這支團隊統共不到10人,到今天已壯大至超過3000人。

  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進程,一批世界知名藥企開始陸續進入上海,而現在,上海生物醫藥産業形成了多種藥企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君實生物副總經理張卓兵記得,團隊選擇落子張江,一開始便是看中這裡集聚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我們也考察過國內不少園區,也曾在其他地方工作,最終還是決定紮根張江。從産業發展角度來看,吸引團隊的遠不僅是直接補貼,更是地區的創新生態。園區提供的‘無形’服務很重要,張江匯集了許多團隊,不光是高端人才,團隊基礎人才的整體水準也決定了公司的研發能力。”張卓兵説。

  張江留創園串聯起企業服務的整個鏈條: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平臺、高度集聚的研發人才、打通産業全生命週期的創新生態……不斷幫助創業者化解從純研發步入産業化的難題,生物醫藥領域的代表性團隊不斷涌現得益於此。

  十餘年間,這支以研製抗體藥物起家的生物制藥團隊,已經在中美兩國設立了4個研發中心,僅在張江就有5個實驗室,覆蓋了産品從早期研發到工藝開發以及商業化的各個環節,研發管線數量超過50項。不僅如此,張卓兵團隊還在江蘇蘇州吳江區建成了産業園,在上海臨港打造了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他們拿到了臨港新片區第一張藥品生産許可證,目前已支持了十多款新藥的中外臨床用藥生産。

  一路走來,張卓兵見證著國內生物醫藥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隨著“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發力,相關制度改革大刀闊斧,中國的新藥研發駛入快車道,張卓兵團隊也在大步“出海”,更頻繁地走向海外市場。“去年10月,我們自主研發、生産的PD—1藥物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接下來我們也會繼續‘兩條腿’走路,更堅定地開拓海外市場,同時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新藥研發能力。”張卓兵説。

  就在不久前,君實生物宣佈,這款PD—1藥物特瑞普利單抗的新適應症又獲得了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這是特瑞普利單抗在國內獲批的第十項適應症。

  “接下來我們會把節奏放慢一些,擴張的速度也會慢一些,但是團隊要做創新藥、做好藥的目標永遠不會變。做新藥常常是‘十年磨一劍’,研發週期長、風險高,但依靠上海日益壯大的集群式發展厚積動能,我們在這裡既能找到創業夥伴,也能找到用戶,能擁有産業鏈上所需的一切關鍵要素。”張卓兵説。

  “回到了一切剛開始的地方”

  相較于君實生物12年的積累沉澱,成立於2020年的上海渤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是一支非常年輕的團隊。

  渤因生物的創始人潘雨堃對張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曾在位於祖衝之路736號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念高中,在張江度過了3年的求學時光。之後,潘雨堃從這裡考入了復旦大學,博士階段在耶魯大學深造。

  18年後,當潘雨堃回到張江創業,距離自己的高中只有兩公里。“這樣的選擇,仿佛是回到了一切剛開始的地方。”他對本報記者説。

  求學耶魯期間,潘雨堃的導師是著名遺傳學家許田。作為生長調控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許田實驗室首先發現了生長調控領域的重要調控基因和信號轉導通道,為發育和疾病提供了新理論和機理。

  在許田實驗室的7年裏,導師對自己和團隊的嚴格要求深深影響了潘雨堃。“老師常説,要想成為一流的科學家,必須要將新技術帶入新領域,然後徹底突破它。”潘雨堃説。

  回國創業後,潘雨堃團隊將目光投向基因治療領域內載體容量限制和不可重復注射兩大痛點,專注于基因治療藥物開發。4年間,潘雨堃團隊主攻肝臟遞送領域的新一代非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産品,希望從肝臟類遺傳病開始,再將研發內容逐步擴展至其他常見疾病。

  2019年,上海提出要大力發展細胞及基因治療技術,加快“5+X”健康醫療服務業佈局。其中,位於張江的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醫谷)位列其中,這裡被外界稱為上海醫改的“試驗田”。對渤因生物這樣的團隊來説,這預示著新的發展機會。

  在渤因生物的實驗室門口,擺放著這支留學生團隊回國後獲得的榮譽:“2023浦東新區明珠領軍人才”“2021最具潛力海歸創業團隊”“2021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最具成長性創業企業”“‘2021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重點類創業項目”……潘雨堃細細講述著每一尊獎盃背後的故事。“初創團隊的大量時間其實都用在了‘找人’‘找錢’,張江留創園在這方面為我們爭取到了許多人才優惠政策,申報項目,為我們解決燃眉之急。”潘雨堃説。

  創業4年多,潘雨堃團隊吸引了更多海歸加入,更多成員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實現了在上海安家落戶的夢想。他説:“我建議海外人才同國內多接觸、多交流,了解國內如今在哪些方向真正有需求。人工智能、半導體晶片、生物醫藥……國內許多新技術賽道都在呼喚真正擁有‘硬科技’的創新人才。”

  “希望能填補行業空白”

  放眼上海乃至全國,張江是較早採用多種方式支持留學生歸國發展的地區。從設立留學生服務中心、出臺留學生創業專項補貼政策、創新制度引入外籍人才,到全國首家國家移民管理局出入境便利化政策試點區域、全國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率先探索外籍人才持永久居留證創辦科技型企業……一項項開放、便利的人才引進舉措,彰顯著面向世界聚才引智的胸懷。

  採訪中,上海浦東新區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朱一民提到了一支特別的團隊。2018年年底回國後,這支團隊通過“海創島”聯繫上張江留創園,留創園在評估了團隊的創業方向、了解其需求後,幫助其對接張江創業工坊。“通過入駐留創園的綠色通道,團隊在7天時間裏就順利完成入駐,並在浦東註冊了一家科技公司。這家公司目前發展非常迅速,他們研發的自動化檢測設備、高精度制孔設備等産品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朱一民説。

  這支“一週入駐”的團隊,是由留英海歸鄭華強創辦的上海麥可洛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航空航天數字化裝備的設計研發和集成。“在航空領域,我們的産品主要用於飛機零部件到總裝的自動化裝配製孔環節,接下來會更多參與飛機零件的生産,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3D列印技術來生産零件。”鄭華強説。

  “當時我們還去參加了很多創新創業比賽,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融入國內的創業氛圍中。”鄭華強坦言,一些歸國留學生對國內創業環境與政策缺乏了解,需要時間和機會適應。“園區創設了很好的溝通渠道,我想盡可能借比賽的平臺跟更多人交流。創業光有技術還不夠,需要了解産業鏈上下游完整的運行方式。”

  鄭華強的團隊一共有15人,95後佔多數,其中12人為設計人員,團隊3名核心成員都是海歸。在張江留創園,有許多像麥可洛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實力與闖勁,映照出滿滿的城市活力。

  “我們會一以貫之做好研發。做技術的人心中總憋著口氣,就是想做出創新産品,希望能填補行業空白,這個目標一直沒變過。這條路不易,但對我們這支年輕團隊來説,盡力而為、直面挑戰才會帶來更多可能。”鄭華強説。

 

  記者手記

  人才相惜也相吸

  在張江科學城走上一圈,很快就會發現這裡的道路別具一格的命名方式——牛頓路、祖衝之路、蔡倫路、愛迪生路、伽利略路、李冰路……這些以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路,很符合張江科學城的科創特點,同時,也給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增添韻味。

  從一個角度來看,讓“李冰”“牛頓”們相聚,或許也暗藏著一份引才者的美好期許——讓張江走出更多被歷史銘記的科學家,讓他們成為“祖衝之”、成為“愛迪生”。

  留創園常常是“強者愈強”,越是集聚了大量人才的園區,越能吸引更多的能人。人才的匯聚不僅意味著智力和技術的集合,也是志同道合之人心靈間的理解與支撐。創業路上很難踽踽獨行,人才相惜相吸,良好的創新生態是最好的人才“磁石”。(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孫亞慧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