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石油化工區。
本文圖片均由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提供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LNG項目。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恩捷鋰電池濕法基膜生産車間。
在珠江口西岸,碧海藍天與現代化工業園區交相輝映。
這裡是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位於廣東省珠海市西南部,依託國家沿海主樞紐港——高欄港而設立,規劃總面積24.26平方公里,包括精細化工區、石油化工區和石化倉儲區3個片區。
這一化工園區是廣東省化工産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被授予中國綠色新材料(珠海)産業園稱號,併入選國家綠色化工園區及中國化工園區30強。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園區內化工産業集群基本成型,是華南地區最大的PTA、潤滑油及添加劑、合成樹脂、天然氣副産品加工利用等化工及新材料生産基地之一。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作為國家級綠色化工園區,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産業升級、生態治理和科技創新中,近年來以技術創新驅動産業升級,以循環經濟深挖資源價值,以生態環保築牢安全底線,不斷探索綠色化工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説。
技術創新讓産業“綠起來”
走進園區內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高欄終端,巨大的儲罐群與縱橫交錯的管道間,一套自主設計的二氧化碳回收裝置正高效運轉。
這套裝置每年可將20萬噸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純度高達99.98%,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該項目于2024年8月投産,可回收利用離岸240至260公里白雲氣田群7個氣田産出天然氣中的二氧化碳。”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高欄終端總監賀啟昌説。
“過去,海上天然氣開採伴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不僅浪費資源,還加劇溫室效應。”賀啟昌介紹,項目團隊攻克了高濕、高硫環境下二氧化碳提純的技術難題,建成國內首個依託生産設施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項目。如今,回收的液態二氧化碳通過槽車外運,廣泛應用於電子工業、冷鏈物流等領域,亦可加工成滅火器、乾冰等産品,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雙豐收”。
“項目投産至今運行順暢,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裝備技術體系,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賀啟昌説,“目前,高欄終端已建成了中國海油首例天然氣處理工藝數字孿生系統,在數字孿生系統二期升級改造時接入其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的加持,生産流程實現了智慧化控制,能耗降低15%。此外,該項目與中海油深海開發公司合作,將回收的二氧化碳用於深海氣田開發,形成‘減排—利用—再減排’的閉環。”
據介紹,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是中國海油首批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的上游單位,該公司以設施節能管理、工藝優化改造、放空氣回收、新節能技術應用為著力點,深挖白雲氣田節能降碳潛力,相繼建成投用光伏發電、等離子隨即引燃火炬等一批綠色示範項目,生態環保效益顯著。
技術創新同樣應用在新能源領域。
珠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鋰電池隔膜生産線正高速運轉。作為全球最大的濕法隔膜生産商,恩捷自主研發的尾氣回收環保裝置,將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氣分解凈化,二氯甲烷損耗從每線0.2噸降至0.08噸。這一技術改造降低了生産成本,讓綠色製造的理念貫穿生産全流程。
“技術創新突破是綠色轉型的‘牛鼻子’。”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化工園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推動企業向“高精尖”邁進。
目前,園區內7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小巨人”企業已攻克鋰電池材料、生物降解塑膠等多項“卡脖子”技術,綠色新材料産業年産值超680億元,成為全國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的標杆。
循環經濟讓資源“轉起來”
在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循環”不僅是理念,更是看得見的實踐。
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內,兩條處理線日夜轟鳴——高濃度污水經“均質+生化處理”,低濃度污水通過“脈衝澄清+消毒”,最終達標排放。這座日處理能力達3.7萬噸的“生態衛士”,不僅解決了園區企業的排污難題,還通過中水回用系統,將處理後的水用於綠化、清潔,年節水超百萬立方米。
循環經濟的“魔法”同樣施展于固廢處理領域。
金浩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年處理危險廢物5.93萬噸。“過去危廢填埋或焚燒,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現在通過分揀、提純,重金屬、有機溶劑等可回收物被‘吃幹榨凈’。”金浩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指著生産線介紹,項目投産以來,已減少土壤污染風險點位20余處,資源化産品産值達60億元。
珠海匯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污泥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該項目建成了配套焚燒爐、蒸汽鍋爐和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等設施,對市政污泥和工業污泥進行處理,突破污泥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變廢為寶,將污泥作為能源轉化為清潔蒸汽、電、生態砌磚等,項目已累計處理污泥量20萬噸,産蒸汽量40萬噸,發電量700萬度,營收1億元,該項目也是珠海市唯一一個污泥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
産業鏈的“綠色閉環”更讓循環經濟迸發乘數效應。
以PTA(精對苯二甲酸)為基礎,園區內英力士、華潤化學等龍頭企業串起“PTA—聚酯—薄膜/纖維”産業鏈,副産品氫氣供給周邊企業作為清潔能源,廢催化劑回收提煉貴金屬……“上游企業的‘廢物’成了下游的‘寶貝’。”珠海長煉石化公司負責人感慨。目前,園區循環經濟産值佔比超70%,資源利用率提升40%,獲評“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智慧大腦”織密生態“防護網”
綠色發展以生態安全為先。
在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智慧大腦”正全天候守護生態安全。走進園區應急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9家企業VOCs監測排放口數據及一個環境VOCs監測點數據。這套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系統,能精準捕捉污染物濃度異常,快速鎖定源頭企業。
2019年,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644萬元建成有毒有害氣體預警信息化平臺,覆蓋園區86家重點企業。平臺集成2個監測子站、實時監測硫化氫、VOCs等23種污染物。通過三維地理可視化技術,實現污染源精準定位和預警信息秒級響應。
“平臺採用開路式傅裏葉紅外光譜分析儀,對污染物濃度進行動態分析。同時,平臺與應急管理系統聯動,一旦觸發閾值,可自動啟動事故廢水攔截閘壩和應急物資調配,確保30分鐘內控制污染擴散。”該平臺運維人員介紹。
2023年,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獲評“國家綠色化工園區”,並在全國生態環境試點會上分享經驗。2024年,園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3.2%。
園區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全流程污染防控體系,重點強化大氣、水體和危廢治理。有毒有害氣體預警信息化平臺的建成,標誌著園區環境治理邁入智慧化新階段。
從技術突破到産業協同,從資源循環到生態共治,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的綠色實踐,為化工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提供了鮮活樣本。如今,這片熱土上綠色動能澎湃涌動:2024年,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産值1532.11億元,增長5.8%,藍天碧水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面向未來,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正以“綠”為底,闊步前行。(記者 李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