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裏,鮮花經濟的熱度持續攀升。在上海浦東,今年的桃花節設置了7條各具特色的旅遊線路,解鎖更多消費新場景;在湖北武漢,50萬株櫻花如約綻放,櫻花空軌、櫻花巴士成為流動風景;在山東臨清,唐園鎮千畝杏花競相開放,遊客不僅可以觀賞打卡,還能提前給杏果下訂單……
激活“一池春水”的鮮花經濟,連接著詩和遠方,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花為媒,引得八方客來,為的不是讓人們走馬觀花,而是打破“春日限定”,將流量變成“留量”。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其中的關鍵。很多地方結合當地民俗,推出多種以花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活動,給遊客帶來新鮮體驗。通過文化賦能,讓賞花從看風景變為品故事,可以大大提升消費黏性和品牌價值,更好助力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
多年來,一些地方憑藉自身文化特色和資源稟賦,打造了一批賞花旅遊品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顯著。例如,作為每年林芝桃花節開幕地的西藏“桃花第一村”嘎拉村,有1200多株百年以上野生桃樹,盛花期數十萬遊客前來賞花遊玩,當地農牧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售賣特色手工藝品、提供騎馬觀光等服務增加了收入。
鮮花經濟離不開花卉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從觀賞苗木到生日花束,從鮮花餅到玫瑰香水,把“顏值”變成産值的鮮花經濟,遠不只是賞花旅遊那麼簡單。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産國,花卉産業也成為多地的致富産業。以雲南為例,我國每10枝鮮切花就有7枝來自這裡。在昆明鬥南花卉市場,日均流轉超3000噸鮮切花,買花顧客日均超3萬人次。
花卉産業鏈向深加工與文創領域延伸,進一步拓寬市場。像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集花卉種植、冷鏈物流、休閒觀光、立體銷售等於一體,除了種植48種玫瑰鮮切花、18種彩色馬蹄蓮,還積極拓展玫瑰精油、香料香薰、鮮花食品等加工線,産品銷往國內外眾多城市,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
花卉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潛力巨大。我國花卉種質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花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是産業發展的優勢。各地要善於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産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産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只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讓“美麗産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産業。(鄧浩,中國經濟網供稿)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