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5-04-18 10:00:23來源:人民日報責編:田蜜

  對話嘉賓:

  張紅宇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

  高旺盛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

 

  記者: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對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張紅宇: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運用先進的農業裝備、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能保障農業産業産品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品質改善,穩定提升自然資源要素的産出能力。

  比如,衛星遙感技術精準監測,有效防止“非農化”“非糧化”;感測器、無人機等設備可實現農情監測、精準作業,推動農業生産效能最大化,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單産水準;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能開發利用多種非耕地資源,挖掘多元化食物生産潛能,進一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記者: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高旺盛: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工作基礎性、公共性、社會性的基本特點,遵循農業科技創新所具備的生物系統複雜性、動植物試驗研究不可間斷性、農業産業區域差異性以及農業技術應用場景多樣性等天然規律。

  應當看到,當前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仍存在“各自為戰、低水準重復、轉化率不高”等挑戰,亟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構建適應新質生産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農業領軍企業,另一方面要依託各類以産業創新為導向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統籌部署層次分明的農業科技戰略力量體系。同時,提前佈局面向未來農業的新農科專業設置,加強鄉村實用型專業化人才培養,打通産學研用一體化鏈條。

  記者:農業是傳統産業,農業新質生産力如何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哪些領域有望率先突破?

  張紅宇:科技創新正有力轉變農業生産方式。縱向看,生産力跨界融合,帶動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組織方式、生産資源等應用於農業,延伸出農産品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新産業。橫向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融合衍生出休閒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植物工廠等新業態,推動農業現代化由“串聯式”向“並聯式”發展。從外溢效應看,有助於進一步釋放勞動者潛能,促進人力資本長期積累,推動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高旺盛: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四極趨勢”在農業領域同樣存在。比如,在向極宏觀拓展上,擺脫單一耕地資源向陸海空及天地一體化農業領域拓展,由單一穀物為主向大食物觀拓展,由傳統一二三産業向數據農業、創意農業、健康農業等大農業領域拓展;在向極微觀深入上,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探索發展分子育種、細胞食物、微生物組學、合成生物、納米農業等;在向極端條件邁進上,積極發展高端設施農業、鹽鹼地農業、沙漠農業等;在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上,更多采用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等多要素融合、數據信息綜合、人機融合等路徑,呈現系統化、相容性、集成化等趨勢。

  記者: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農業新質生産力將如何塑造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高旺盛:加快培育未來農業,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關鍵突破口。未來農業有望朝“四高”方向發展。一是發展高科技農業,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不斷提升,良種化、信息化、數字化等程度較高。二是發展高品質農業,農業産業結構體系高度協調,糧食及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體系高度韌性、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準高度穩定。三是發展高效率農業,重要信息、關鍵數據、文化創意等新型創新要素的開發利用水準較高。四是發展高保護農業,構建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農業産業組織模式、鄉村建設機制等政策保障體系。

  張紅宇:農業産業發展的目標始終是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對農産品數量、品質、品類多元化需求。農業新質生産力有望有效克服自然和市場風險,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産業波動。同時,瞄準綠色這一發展底色,農業新質生産力將以循環利用、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技術為牽引,進一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鬱靜嫻)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