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銀行理財的“年中考”成績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1.2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22%。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總體發展平穩,勢頭向上向好。”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多數專家認為,銀行理財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是降準釋放的超萬億元長期資金,疊加市場波動,可能推動低風險理財規模階段性擴張;二是市場環境進一步促使理財公司優化産品結構,推動其探索“固收+”策略升級,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需求。
銀行理財站穩31萬億元大關
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較快增長,主要受多方面因素推動。
“一是我國經濟修復預期增強,2025年上半年經濟繼續回升向好,帶動企業盈利改善;二是政策工具箱發力,定向降準、再貸款等舉措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帶動理財規模擴張;三是資産配置優化,非標轉標進程加速,債券市場利率企穩,銀行通過縮短久期、增加高等級信用債配置降低風險敞口。此外,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提速也增強了風險抵禦能力。”田利輝分析認為。
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國共有215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産品,存續産品共4.06萬隻,同比增長0.67%;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41%。截至二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突破31萬億元大關。
除了規模高增,理財産品上半年還出現了業績分化。Wind數據顯示,佔比97%的固收類産品中,純固收類年化收益率2.84%,現金管理類産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
權益類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呈現明顯波動。2月份,權益類理財産品收益率達到年內高點,近1個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達22.08%,隨後在3月份和4月份出現大幅下跌,直到6月份才迎來回暖,近6個月和近1個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回升至5.51%和13.83%。
做大含權産品成共識
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國已設立理財公司32家。目前,我國銀行理財行業集中度較高,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佔據約80%的份額。
今年,理財産品業績比較基準出現了大規模下調的現象。僅6月份,就有上百款理財産品發佈了下調公告,甚至部分産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已經低於同期存款利率。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分析認為,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多因固收類産品收益穩健。當前固收類産品佔理財市場比例較高,以債券、存款等低風險資産為底層,收益波動性小,是理財規模的“壓艙石”。但是,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普遍下調,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資産收益率下行,固收類産品收益空間被壓縮,部分産品業績基準下調。
可以看到,存款利率下行正倒逼銀行理財公司調整策略,通過增加權益、衍生品等“固收+”配置增厚收益。
做大含權理財産品幾乎成為行業共識。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實施,權益類産品的數量和規模持續擴大。同時,做大含權理財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突出表現為權益類理財收益波動明顯,投資者仍主要偏好穩健型理財産品。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目前含權理財以“固收+”産品為主,“固收+”産品在資産配置上,除固定收益類和貨幣市場類之外,資産類別主要涉及資管産品、基金、權益類、非標資産等,權益類資産項下主要為優先股、股權和股票等子類。權益類資産有望成為理財增厚收益的有力抓手。銀行理財應順應客戶投資需求,進一步加大“固收+”等含權産品的拓展力度,以此來提升投資收益、增強産品競爭力。
投資者宜採取多元配置策略
展望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多數專家持樂觀態度,認為在當前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監管叫停手工補息的背景下,同期限理財産品收益仍具吸引力,將吸引更多資金在下半年涌入銀行理財市場。
在投資策略方面,不少銀行理財機構開始採取縮短久期和多元配置的策略。“理財公司可以通過縮短底層債券的久期來應對利率波動對産品凈值的影響,同時謹慎控制杠桿水準,並精選優質投資標的,以降低凈值波動的風險。”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認為,未來“固收+”投資策略可能會更加規範,權益類資産的配置將更加謹慎,其配置比例也會更加合理。在流動性管理方面,機構可能會為開放式理財産品配置更多的流動性資産,以應對投資者因凈值波動而可能産生的贖回需求。
田利輝建議投資者,一是分散配置,股債搭配比例可向“固收+”模式傾斜,降低單一資産風險;二是動態調倉,關注宏觀政策導向,避免盲目追高;三是強化風險匹配,高風險偏好者可配置行業ETF或量化對衝産品,保守型投資者則優先選擇存款保險、短債理財等穩健工具。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建議,在利率下行或者利率水準較低的情況下,既要合理調整投資收益預期,也要根據自身投資經驗、投資能力、風險偏好等選擇合適的投資理財産品,通過多元化資産配置平衡風險和收益。(記者 趙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