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浪潮席捲下,中國居民的“錢袋子”正流向理財市場。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産品存續規模32.1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這股理財增長熱潮的背後,是“存款搬家”趨勢的持續深化。隨著長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不少手握存款的儲戶在“保本”與“收益”間糾結,也推動居民理財觀念從“儲蓄思維”向“投資思維”過渡。32萬億元規模的理財市場,既為居民財富增值提供新空間,也對金融機構投資者引導、産品創新及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單季規模增長1.46萬億元
“小王,明天能再給我講講凈值型理財怎麼看嗎?”不久前,李敏(化名)給銀行理財經理髮去消息。她手中的30萬元存款即將到期,看著手機銀行裏“業績比較基準3%以上”的凈值型理財産品,李敏既心動又猶豫。近年來,她一直習慣將積蓄存入定期存款,享受穩定且可預期的利息收益。然而,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行,在朋友的建議下,她開始關注銀行推薦的理財産品,希望能在保本與收益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風險收益特徵介於存款與股票之間的凈值型理財産品,逐漸成為居民資産配置中的“新剛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共有181家銀行機構和32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産品,存續産品共4.39萬隻,同比增長10.01%;存續規模32.13萬億元,同比增長9.42%,與6月末的30.67萬億元相比,三季度單季理財産品存續規模增長1.46萬億元。理財公司存續産品只數3.06萬隻,存續規模29.28萬億元,同比增長15.26%,佔全市場的比例達91.13%。
在整體規模擴張的背後,固定收益類産品仍是壓艙石。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類産品存續規模為31.21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産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14%,較去年同期增加0.05個百分點;混合類産品存續規模為8300億元,佔比為2.58%,較去年同期增加0.03個百分點;權益類産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産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700億元和200億元,反映出普通投資者對高風險資産仍持謹慎態度,資産配置仍以“求穩”為核心邏輯。
市場規模的擴張,也正改變著理財經理的工作狀態,在一家國有大行分支機構擔任理財經理的王琳(化名)每天都會在日程表裏記錄工作安排,今年以來,她的理財日均客戶諮詢量較以往增長了不少,“每天要回復數十條諮詢消息,從産品凈值計算方式到風險等級匹配,客戶的問題越來越專業,”王琳坦言,現在不僅要懂産品,還要具備資産配置思維,能夠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財務目標,定制個性化的理財方案。
諮詢“存款轉理財”的客戶不在少數,在長三角某二線城市股份制銀行工作的理財經理對此感受尤為深刻。“現在客戶存款到期後,我們通常會提前介入,推薦一些穩健型理財産品,並用案例和圖表清晰標注收益波動區間和風險點,幫助客戶建立合理預期。”他表示,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嘗試凈值型産品,但前提是信息透明、風險可控。為此,銀行普遍加強投教工作,通過線上直播、圖文解讀、模擬凈值走勢等方式,幫助客戶理解“凈值化”背後的邏輯。
從“存款”到“再投資”
收益不再由銀行“剛性兌付”,而是與市場表現掛鉤,這種轉變,標誌著中國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在從“儲蓄思維”向“投資思維”過渡,而銀行理財市場持續擴容背後,亦是“存款搬家”現象的持續深化。
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明確銀行可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這為利率下行提供制度基礎。從實踐來看,自2022年9月起,主要銀行已先後經歷多輪存款掛牌利率下調,目前大型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普遍維持在1.25%左右,收益吸引力顯著弱化,儲戶面臨“再投資困境”。
“三季度恰好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時間窗口,”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存款利率的降幅快於理財收益率,使得理財産品的相對吸引力顯著提升。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居民將到期的存款轉而配置理財産品,形成了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面對市場變化,銀行和理財公司積極優化産品策略以吸引資金,特別是“固收+”産品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青睞。這類産品在投資債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股票、可轉債等資産來增厚收益。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也認為,理財産品單季存續規模增長1.46萬億元,背後是“存款搬家”效應導致的結果,這與公募債基收益承壓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印證了理財産品凈值波動相對穩健更獲投資者青睞。
雖然“存款再投資”邏輯出現深化,但資金流向並非單邊趨勢,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22.7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2.73萬億元。不過,從單月的數據表現看,9月居民存款增加2.96萬億元,非銀存款減少1.06萬億元;與8月的“存款搬家”相比呈現出相反的態勢,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億元,同比少增6000億元;而同期非銀存款新增1.18萬億元,同比多增5500億元。
這一“搬出”又“回流”的過程,反映出居民資産配置行為的高度靈活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存款搬家強度和時間長度,核心取決於資管産品和新存款的收益剪刀差是否能夠持續,以及宏觀經濟基本面改善的預期能否得到鞏固。政策端預計將繼續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與包容性,為居民財富向權益資産轉移提供制度保障與信心支撐。若市場能保持穩健表現,這一遷移過程有望延續,但就過程而言,會較為漫長,一蹴而就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做好投資者陪伴與引導
2022年“資管新規”全面落地,銀行理財正式告別“保本保息”時代。三年過去,凈值化轉型已基本完成,理財産品凈值隨市場波動成為常態。然而,儘管制度框架已然確立,投資者理念的轉變卻遠未結束,投資者教育仍任重道遠。
以今年7月為例,彼時,債券市場開啟調整進程,特別是利率債長端,10年國債收益率從7月15日的1.6653%上行至7月30日的1.7578%,後又于7月31日回落至1.7144%。債市的調整也傳導至投資端,尤其是那些多以債券為打底資産的固收類理財産品,面對收益回落,有的投資者曬出自己持有的固收類理財産品收益截圖,感嘆“怎麼收益越來越少”;有的則開始動搖,考慮是否應贖回産品。
“凈值化不是數字遊戲,而是理財觀念的重塑,”一位行業資管人士指出,2022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銀行理財全面進入凈值化時代,産品凈值隨市場波動實時變動,打破“穩賺不賠”的剛兌預期。然而,三年過去,許多居民的投資習慣仍停留在“存款思維”,對短期波動容忍度低,容易在市場調整時産生恐慌性贖回,加劇了産品的贖回壓力和凈值回撤。
在此背景下,産品創新與投研能力的提升顯得尤為關鍵。明明進一步指出,銀行理財與財富管理業務的産品創新至關重要。針對客戶既追求穩健收益又重視流動性的需求,可大力發展採用“固收+”策略的中低風險等級産品,以債券等穩健資産構築底倉,並輔以少量權益等資産增強收益。同時,銀行必須著力提升投研能力,加強對宏觀形勢與各類資産的研判,優化資産配置,努力控制産品凈值波動,並做好投資者陪伴與教育,引導客戶建立合理預期。
對投資者而言,董希淼建議,投資者應基於風險偏好、投資經驗和理財需求,做好適合自己和家庭的資産配置,合理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資管産品。金融機構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風險,真正做好“賣者有責,買者自負”。(北京商報 記者 宋亦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