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多地專項債轉身耐心資本 800億活水加碼科創投資
2025-11-26 09:27:07來源:證券時報責編:盧家傲

  日前,根據多地財政部門公開信息,地方政府專項債迎來投向政府投資基金的集中發行高峰。其中,廣東省、四川省、上海市將於11月28日合計發行200億元專項債券,分別注入廣東省政府投資基金、成都市創業投資基金和上海未來産業基金。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疊加此前北京、江蘇、廣州、浙江等多地合計發行的超600億元相關專項債,目前披露的投向政府投資基金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總規模將超800億元。

  事實上,這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在投資方向上的“破冰”。在2019年之前,地方政府專項債有著嚴格的投向限制,必須落實到具體政府投資項目,不得作為政府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等股權基金的資金來源。但這一限制在2024年12月被打破,政策明確專項債投資實行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未納入清單的項目均可申請專項債資金。

  尤為關鍵的是,政策特別將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製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基礎設施納入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的範圍,這一突破性調整為專項債流入政府投資基金、産業投資基金等領域撕開了“口子”,也為地方政府借助專項債撬動産業投資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據。

  專項債投向的轉變,背後是地方財政現實壓力與國家戰略導向的雙重考量。長期以來,政府投資基金是地方撬動社會資本、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核心工具,但這類基金的資金供給高度依賴年度公共財政預算。近年來,不少地方面臨財政收入增速趨緩、支出壓力持續加大的挑戰,傳統財政投入模式難以為繼,急需開闢新的資金渠道。

  與此同時,專項債傳統投向也遭遇瓶頸。“過去專項債聚焦基建領域,但如今這類優質項目的儲備也不夠了,大量資金無處可投;而曾經作為重要投向的房地産收儲領域,受市場形勢影響風險高企,也不再適合大規模資金投入。因此,將專項債轉向政府投資基金,支持新興産業發展,既契合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又能有效規避傳統領域風險。”華南一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記者留意到,從上述省市發行的部分專項債來看,債券期限與政府投資基金支持早期科技創新企業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以北京專項債為例,其期限為10年,與當前創投基金的8—10年期限大致契合,以此能緩解基金週期較短、無法陪伴企業成長的困境,從而加速培育耐心資本。

  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不同於此前的專項債用途,若將專項債投向政府投資基金,基金的運作效益無疑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焦點。然而,根據母基金研究中心2024年對97傢具有代表性的母基金調研結果,政府投資基金的平均DPI(投入資本的分紅倍數)僅有0.7。在基金投資效益普遍不達預期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否願意為專項債的這一創新用途“買單”?

  對此,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專項債被認可的核心在於安全性有保障。“一般政府發行債券都會有較高的信用評級,通常為AA級及以上。此外,地方政府也會對發行債券進行統籌規劃,做長短期限搭配,且對各期限債券的比例進行合理配置,以此增加投資者的認購積極性。”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指出。上述券商人士認為,這類債券的購買主體主要為銀行、保險、債券基金等金融機構,他們的風險偏好,且普遍認可債券背後的償債邏輯,加上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很好的安全性保障。

  當然,這對地方政府的實力也提出挑戰。水木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唐勁草認為,地方政府需要具備較強的財政實力、成熟的基金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産業基礎。

  不過,上述受訪人士對這一輪發債支持科創投資的地方政府普遍較有信心。“地方政府在篩選項目上具備天然的優勢,他們大多掌握了專精特新、獨角獸等優質企業名單,對企業資質、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遠超一般市場投資機構,能夠快速篩選出符合政策導向與風險要求的項目。”上述券商人士表示,這些地方政府的專項債能有效解決“投什麼”的難題。

  該人士進一步闡述:這種篩選優勢也為資金投後效益提供了一定保障。政府篩選的項目多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優質企業,具備長期發展潛力,同時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助力項目落地,降低項目失敗風險。但該人士也強調,投後效益仍受市場環境、企業經營等多重因素影響,僅靠篩選優勢無法完全保障,還需要完善的投後管理與持續的政策支持相配合。

  此次專項債大規模投向政府投資基金,構建了一條獨立於傳統財政預算的融資新通道,是地方政府投資基金資金補充機制的重要創新實踐。但未來此類專項債的發行規模能有多大、對政府投資基金髮展規模的影響,以及最終的投資效果如何,都仍待進一步觀察。

  “長期來看,債券的成功發行仍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從而影響金融機構的配置意願。但當前來看,資金端金融機構成本低、來源穩,項目端有優質儲備支撐,短期風險處於較低水準。”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