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來賓打造“互聯網+”法援和普法體系紀實

2017-12-03 16:48:35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公共法律服務:從指尖入人心——來賓打造“互聯網+”法援和普法體系紀實

  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聲音激蕩人心,讓人振奮。

  近日,離婚一年的何歡女士打開手機,向來賓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2348”公眾平臺發起諮詢,並檢索查閱平臺上的同類案例,迷津得解。

  困擾多年的問題,動動手指就獲得解答,何女士不由感慨“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帶來的便利。

  以“互聯網+”思維,來賓市探索“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務,讓群眾少跑腿,動動手指就能得到幫助。該市司法行政系統還創新建立普法案例庫,線上線下開展“案例普法”,讓法律知識深入人心。

  “網上法援”零距離

  最近,來賓市民韋強很焦慮:自己借給賴某的8萬元,如今擔心拿不回。

  “對方主動提出高利息向我借錢,現在逾期一年。如果我起訴到法院,會獲得支持嗎?”他吃不準,畢竟利率超出法定借貸利率。但是當初賴某信誓旦旦,還與他有微信對話。

  打開“12348”微信公眾號,他把借款文字對話以及催賬通話錄音發送給平臺。沒想到,後臺當天即有人工回復:“如果利息還沒支付,起訴主張年利率在24%範圍內,法院是會支持的。”

  以往,“12348”是一根傳統的電話線,群眾在這頭,法律服務在那頭。“如今,我們拓展服務平臺的廣度和深度,將公共法律服務融入‘指尖’。”來賓市司法局局長龔冠榮介紹。

  平臺上,法律地圖、司法動態、法律諮詢,資訊一應俱全。微信平臺還不斷改進完善,提供律師、公證、法援、鑒定、調解等便捷服務。微博平臺上,也是人氣旺盛,成為公眾進行法律諮詢的重要渠道。

  “互聯網+法律服務”的拓展和運用,也提高了“12348”熱線的知曉率。自2015年5月開通以來,熱線共接聽電話諮詢近萬人次。“每個工作日,工作人員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收聽留言錄音,並逐個去電回訪。”來賓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如今,熱線在工作日8小時座席接線,其餘時間離線接轉,實現全天候服務。

  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建設,平臺還實現了來電群眾滿意度評價、通話內容同步錄音和監聽等功能,為群眾提供更“貼心”服務。

  案例庫成普法教材

  “我讓朋友搭順風車,車禍導致他受傷住院,現在他反而向我索賠。”來賓市興賓區的譚興不明白,當初搭載朋友的好意之舉,沒想到為自己帶來麻煩。

  9月初的一天,他點開來賓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網頁,經過分類查詢,竟然找到相似案例:王某與李某是房族兄弟,王某駕車順便搭載李某上路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王某負全責。在李某對事故損失的求償中,法院仍舊判定,在保險公司交強險的無責限額內先予賠償,不足部分由王某賠償。

  “看完案例和聽了律師的建議,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譚興茅塞頓開。案例庫中的案例,輔助解答了很多諮詢者的問題。

  記者點開來賓司法行政網,主頁中有“安置幫教”“社區矯正”“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等服務欄目。點開這些欄目,裏面逐一列出法律法規、辦事指南、收費標準等,各欄目下都有案例庫可供查閱。

  “法律條文,老百姓不容易看得懂。但是案例不一樣,能給群眾很好的啟示。”來賓市司法局法制宣傳科一名負責人説。該局在全區司法系統創新性建立案例庫,截至目前,全網上下共整理640余個典型案例,在司法行政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網,以及公眾號、頭條號上,分門別類地公佈。對老百姓而言,這些案例成了普法宣傳的生動“教科書”。

  法治宣傳送到“指尖”

  該局將公共法律服務融入“指尖”,從開設“12348”微博、公眾號,到今日頭條號,如今各縣(市、區)也全部建立普法微博和微信平臺,實現法治宣傳從紙面、桌面、攤前,走向網絡、“雲端”,通過“指尖”送入群眾心中:

  如,忻城縣結合山歌傳統,通過山歌傳唱、文藝演出、法治小廣播等線下普法活動,製成普法短片後搬上網絡,讓老百姓通過“指尖”,隨時隨地掌握法律資訊,了解法律知識;象州縣在各中小學校開展特色普法教育,將“端正寫字、方正做人”“學經典、習禮法”等主題活動,在網絡上直播,均受到極大關注。

  今年以來,該局官方微博共發佈信息1000多條,被網民關注、轉發超過100萬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普法信息500多條,閱讀總量超10萬次;頭條號推送普法信息200多條,閱讀總量達10萬餘次。

  “以‘指尖’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成就為起點,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我們還將不斷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全面提升服務智慧化,滿足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要。”龔冠榮説。(原文編輯:羅小靈 作者:蒙進煌 覃財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