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上思:“種蔗達人”帶富一方産業增收
人民網  2018-12-18 17:34:14

  人民網上思12月18日電 冬季暖洋,蔗海飄香。12月18日,是廣西上思縣2018/2019年度新榨季開榨的日子。在深山瑤寨的土地上,綠油油的甘蔗林在風中搖曳,向人們預示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在上思縣華蘭鎮,有個遠近聞名的甘蔗專業大戶龐紹斌。走進他的甘蔗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現代農業種植園的新景象。

  一根甘蔗兩頭甜。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蔗農。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上思縣委、縣政府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制定並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並産生效益。作為戰鬥在富民一線的龐紹斌意識到,要激活脫貧內生動力把好脈,斬窮根,就必須大力推廣科學種蔗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産經營效益,為貧困戶增加經營性收入,助力更多人脫貧。

  今年42歲的龐紹斌是上思縣華蘭鎮華城村米代屯人。米代屯是當地偏遠的一個過山瑤,幾十戶瑤胞以前都是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全屯198人,僅有54畝水田。在人均不到三分田的情況下,如何蹚出一條脫貧致富路?2008年米代屯開始種植甘蔗。由於缺乏科技,當時瑤胞種蔗是3戶人家的蔗砍裝合起來剛湊得一車蔗12噸。很多都是“麻包蔗”既短又小,效益不高。

  龐紹斌有著深刻的認識:現代農業靠智慧吃飯。自從2009年龐紹斌被上上糖業農務部聘請為蔗管員(甘蔗專幹)以後,當地蔗農得到他的技術指導,種蔗的産量逐年提高。尤其是2014年8月龐紹斌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之後,幫助貧困戶算好産業扶貧項目這筆賬,全村種蔗的人更多,勁頭更足了。

  播下希望,收穫甜蜜。2017年龐紹斌帶頭種蔗100畝,産蔗500噸,總收入26萬元,扣除成本12萬元,年純收入14萬元。2018年初開荒30畝,擴種甘蔗。目前有蔗130畝,估産650噸,畝産達6噸,入廠原料蔗以每噸530元計,預計總收入35萬元,扣除成本15萬元,純收入達20萬元。

  為了種好桂糖64號、136號和福農41號高産高糖新品種,龐紹斌于2017年在種蔗30畝的基礎上,投資12萬元租地70畝種蔗。他以每畝150元請幫工種蔗,以每噸130元請人砍蔗裝車,從甘蔗種植、施肥、除草、噴農藥到砍運都需要雇請工人。其它農活則是他夫妻倆起早貪黑地幹。2017年全屯種蔗580畝,産蔗2800噸。2018年全屯38戶種蔗面積660畝,預計産蔗3300噸,僅甘蔗增收1749000元。

  幾年來,龐紹斌在希望的田野上,用理念和産業為貧困戶念好“科學種蔗經”,唱好“甜蜜致富歌”,幫助貧困戶制定産業扶貧攻堅措施,鼓勵貧困戶克服困難,樹立信心,用勤勞和智慧脫貧致富,帶動全村40戶貧困戶種蔗脫貧。

  米代屯的貧困戶李振武一家7口人,該戶的致貧原因是因學、因病。在龐紹斌的技術指導和帶動下,李振武于2017年種蔗30畝,産蔗140噸,總收入7萬元,扣除成本1.5萬元,實現家庭純收入5.5萬元,僅種蔗年人均純收入達7857元,于2017年年底摘掉了貧困帽。

  米代屯的龐福金是2015年的貧困戶退出戶,一家6口人,兒子是肢體殘疾二級,因殘因病成了貧困戶。2017年種蔗28畝,産蔗140噸,總收入7.4萬元,自己投工投勞,除去成本1.5萬元,純收入5.9萬元。加上政府甘蔗更新獎補800元,龐福金全年家庭純收入59800元。

  平標屯的貧困戶何世寧,2017年之前外出務工,曾到過廣東打工,年收入2.5萬元。為照顧4個孩子讀書,他回家開荒種甘蔗20畝,産蔗120噸,總收入6萬元,扣除成本1.5萬元,純收入4.5萬元。加上政府産業扶貧更新蔗獎補3000元,何世寧全家種蔗純收入達4.8萬元。

  平納屯的馬永款是2015年的退出戶,全家三口人,2017年種蔗25畝,産蔗130噸,總收入7萬元,扣去成本1.2萬元,純收入5.8萬元……

  在華城村,像李振武、龐福金、何世寧、馬永款等這樣得到龐紹斌技術指導和扶持,靠發展甘蔗生産脫貧的蔗農非常多。隨著農村科技服務和科學普及的開展,蔗農科技意識和科技致富能力的提高,截至目前,華城村全村貧困戶種蔗,年産蔗100噸的達6戶,光種蔗每戶收入達5.3萬元。

  科技種蔗助民脫貧奔富路。通過兩年來的發力精準脫貧,提升發展後勁,龐紹斌在脫貧一線硬是將當地坡地多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致力於科學種蔗,讓貧困戶的錢包鼓起來,過上好日子、好生活。如今,深山瑤寨家家戶戶年收入超3萬元,九成以上的蔗農建起了水泥鋼筋結構的樓房,生活越過越紅火。(彭遠賀、朱維平)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