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百色隆林:“環境美了,鄉風更美”
2020-03-05 10:17:38來源:廣西日報編輯:駱秋妤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徐順東 通訊員 林 斌 韋珺儒

  房前桃花朵朵,地裏桑苗吐新;小樓白墻碧瓦,涼亭精緻典雅……2月29日,走進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德峨村,一幅醉人的苗寨春景圖展現眼前。

  脫貧攻堅戰鼓未歇,鄉村振興號角又起。德峨村2017年整村脫貧後,一直把鞏固脫貧成效和實施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以來,該村在後援單位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支持和領導下,建設“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村。

  如今,該村按照“一張藍圖定方向、一個團隊扛責任、一套標準來執行、一套制度作保障、一種精神幹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方法推進鄉村治理,初步顯現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新風貌。

  A 因地制宜種桑養蠶

  德峨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九分石頭一分土。

  該村居住著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共有705戶330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人。經過幾年發展,該村于2017年整村脫貧,目前人均純收入4650元。

  脫貧是基礎,持續發展才是目標。“我們進行分析比對,探索嘗試,從目前看,種桑養蠶這條短、平、快的發展路子,比較符合該村實際。”德峨鎮黨委書記藍家觀説,在推動後續産業發展中,該村充分考慮了地域環境,以及群眾的種養習慣。

  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該村建設了3個現代化蠶房,共計1000平方米。今年該村計劃種植桑苗1500畝,目前已新種600畝。當前正值春耕春種,為不誤農時,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情況下,該村及時動員群眾開展種桑養蠶工作。

  培土、施肥、除草……天剛濛濛亮,邊坡七隊的何開田已經在在忙碌著,這成了他們家的日常工作。何開田是村裏的貧困退出戶,近幾年通過種桑養蠶,不但自己脫貧出列,還帶動22戶群眾發展桑蠶産業。2019年,全屯種桑養蠶收入達35萬元。“去年底,第一書記幫爭取,在我們這裡建了3個標準化蠶房,我想今年擴大規模,養40張蠶。”何開田信心滿滿地説。

  B “三清三拆”提升顏值

  沿著龍洞屯的休閒環山步道,登上民族風情涼亭,全屯風貌盡收眼底。

  “龍洞屯能有今天眼前的變化,功於‘三清三拆’,起初有的村民不理解,我們就發揮黨員幹部的作用,做群眾思想工作。”德峨村第一書記胡朝暉介紹,他們以示範帶動的形式,先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屯開展整治工作,建起文化廣場、籃球場,大家的生活品質提高後,村民們從不理解到支持。

  近年來,德峨村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力爭通過打造大水井屯帶動其他屯。已初步形成“大水井屯模式”,即村幹引領,黨員、社幹帶頭,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同時,人人出力,戶戶出工。每家每戶都支持改造,一起拆舊房、鋪地磚、建花圃、硬化道路。經過村民90天的奮戰,大水井屯舊貌換新顏。

  示範點正發揮著積極的帶動效應。目前,德峨村正按照“一個文化小廣場”“一個休閒健身區域”“一個文化傳承鄉愁館”“一支好的黨員、社幹隊伍”“一套好的自治管理辦法”的建設標準,打造符合村屯實際的宜居村莊。

  在“三清三拆”的基礎上,德峨村推動鄉村振興,力爭做到環境美化、道路硬化、排污暗化、夜晚亮化,讓曾經臟、亂、差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C 共管打造文明鄉風

  德峨村的美,不僅美在村容村貌,更美在鄉風文明。

  該村苗族群眾佔比90%,一些約定成俗的傳統習慣曾經難以破除。比如:根據習俗,一個家庭有白事,出嫁女都要送牛,主家則需拿出同樣頭數的牛,且必須殺完。一場白事,少的殺幾頭牛,多則十幾頭,開支很大,很多家庭因此致貧。

  近年來,該村堅持用制度來約束和規範村民的行為習慣,制定了村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提倡村裏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凡是重要事情都通過村民議事會來商量決定。通過內外兼治,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樹立新風正氣,破除陳規陋習,培養群眾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大家都想改,但是又不敢做第一人,村規來定,大家都放心了。”該村黨支部書記楊文升説,現在辦喪事不但時間縮短了,開支也由原來的四五萬元減少到萬元左右。

  見證著德峨村的變化,藍家觀給予很高的評價:“環境美了,鄉風更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