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南寧:治理一條江 改變一座城
2020-05-06 08:46:09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綠色治理,這些城市這樣做】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春日的邕江沿岸,木棉嬌艷似火,江心波光粼粼,倒映著林立高樓和翠綠樹木,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

  4月20日起,廣西首部全4K拍攝製作的十集紀錄片《邕江》在南寧廣播電視臺高標清同步播出,從歷史政治、民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展現了南寧的時代變遷。

  “南寧的歷史和文化積澱離不開邕江,南寧也讓邕江更加生動和鮮活。”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説。

  近年來,南寧市全面落實“治水、建城、為民”城市工作主線,推進實施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精雕細琢“百里秀美邕江”,推動“中國綠城”生態宜居品質升級,抒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時代篇章。

  “治水就是最大的民生”

  “一條邕江穿城過/一座青山城中坐/青山伴著綠水轉/綠水青山都是歌……”一曲《綠水青山都是歌》,唱響“中國綠城”南寧的美麗音符。

  南寧古稱邕州,穿城而過的邕江,被譽為南寧的“母親河”。據史料記載,邕州城墻自宋代修築以來,頻頻發生洪災,南寧人民飽受水患侵擾。

  “邕江哺育了這座城市,但當它發起脾氣時就六親不認。”南寧市邕江防洪大堤修建管理處原主任梁樹養猶記得,1968年,邕江發生特大洪災,城區大部分面積被淹,市區處處可見“路上行舟”。

  南寧遂大修防洪堤。到2001年,共建成防洪堤40余公里,使得市區內防洪堤達到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可當年7月,一場特大洪災再次突襲南寧,數萬軍民共同抗洪月余,至今令人難忘生畏。

  “特大洪水退去,南寧市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邕江整治。”梁樹養説,通過在原有基礎上建設邕江“堤路園”工程,使邕江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一定要把邕江治理工作當作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根本大事來看待。”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王小東説。2012年,南寧市投資220億元,實施邕江綜合整治工程,建設邕寧和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同時對兩個工程之間74公里河道的兩岸實施綜合整治,全面提升邕江防洪、灌溉、運輸等綜合功能。至2017年,邕江南寧市區段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為城市發展築起了一道安全防洪屏障。

  2018年,隨著邕寧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邕江枯水期平均水位保持在67米,南寧躋身城市水面第一分區行列。邕江淺灘河床被淹沒,水位上漲,水面變寬,兩岸親水景致成型,露出古老邕江的秀美底色。

  “治水就是最大的民生,旨在讓城市的發展回歸‘圍水建城’的理念。”南寧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榮海山説。南寧市將邕江防洪、通航、水資源開發利用等綜合規劃,建設了17個濱水主題公園148公里綠道,形成一道貫穿城區的“綠軸線”——“百里秀美邕江”,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成為展現城市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欲流之清必截其污”

  南寧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靈,不僅有邕江穿城而過,還有18條內河及眾多湖泊,水資源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得天獨厚。

  “內河如同毛細血管連接邕江,‘小血管’不通暢,便會影響邕江這條‘大動脈’的正常運作。”南寧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管網小組小組長田樹偉説,光治理邕江還不夠,南寧水環城、水繞城,還要通盤考慮18條內河38段黑臭水體的治理。

  鳳凰江曾是南寧城區的一條清水河,但由於部分居民環保意識淡薄,家用污水往江裏直排,沿岸餐飲店偷排污水,上游工廠排放廢水,江邊垃圾堆積成山,導致江水變黑髮臭,人們怨聲載道、避之不及。

  縱觀南寧的十多條內河,命運大抵無異。朝陽溪、竹排江、心圩江、可利江……這些本有美麗名字的河流,一度有著共同的名字——“納污河”,它們都成了各類污染源廢水進入邕江的排污渠道。

  “欲流之清必截其污。”南寧建寧水務集團工程師韋永平説。2015年,南寧成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南寧市以此為契機,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全覆蓋治理黑臭水體,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生態治水、科學治水、系統治水”之路。

  黑臭水體治理的“南寧模式”,在那考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上得到充分體現。該項目發揮PPP模式優勢,將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休閒濱水景觀帶,成為市民休閒遊覽的好去處,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推進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南寧市快馬加鞭。2018年以來,南寧市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項目12個,已有7個提前通水運行;基本完成建成區市政道路排水管網普查,完成市政污水管道斷頭管整治,有效提高了建成區生活污水的收集效率。

  經過幾年的治理,南寧市建成區內河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一條條內河舊貌換新顏,處處呈現“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漫道林中過,兩岸綠成蔭”的良好水生態宜居環境。

  據環保部門監測,南寧市主要流域水質實現“二類水入境、二類水出境”,優於國家考核目標。2019年4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Ⅱ類水質比例100%,為2013年以來最好水準,市縣兩級水源水質連續三年100%達標。

  “現在河水清澈見底,沒有臭味,沿岸椰林樹影、鳥語花香,飯後到河邊散步,真是一種沁人心脾的享受。”鳳凰江附近居民張玲花説。

  “望山見水記鄉愁”

  隨著江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呈現,曾經荒蕪的灘塗江畔被繁花綠樹覆蓋,一座座濱水公園如同散落的珍珠,被邕江串成一條閃閃的珠鏈,夜遊邕江成為市民生活新體驗。

  在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的重要節點——柳沙公園內,修建了標準足球場、五人制足球場、羽毛球場、標準跑道等設施,每天前來鍛鍊健身、休閒娛樂的市民絡繹不絕。

  “以前這裡沿江的灘塗雜草叢生,現在成了休閒公園,市民又多了一處遊玩休閒的好去處。”家住附近的李先生時常帶孩子沿著騎遊道散步,邕江沿岸每一天的變化都令他喜在心頭。

  在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中,南寧市統一規劃建設邕江及兩岸的防洪、交通、港口碼頭、景觀園林、文化、商貿、旅遊等設施,打造從邕江向兩岸延伸的梯度遞進式景觀,構築城市特色水岸觀賞體系。

  “‘百里秀美邕江’建設不僅涉及邕江及兩岸,還對兩岸外延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等進行統籌謀劃,大力推進産業協同,發展沿江經濟,實現江城融合發展。”南寧社會科學院正高級經濟師鐘柳紅説,建設者們還將南寧故事“雕刻”在細微處,把民族文化“鑲嵌”在江岸邊,延續邕江文脈。

  南寧航運經營者黃鴻德在邕江上跑了20多年船,見證著邕江的點滴變遷。黃鴻德告訴記者,邕江水面變寬後,他把原來只有幾十噸的小船換成1200多噸的運輸船,運輸效率和經濟效益“雙提升”。

  “今天的邕江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王娟説,邕江的綜合整治,有助於全面提升西江的運輸能力,打造內河航運的樞紐之地,聯動北部灣港口群,實現江海聯運,多式聯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

  治理一條江,改變一座城。穿城而過的“百里秀美邕江”,已然是一幅流動不息的民生畫卷:一江兩岸十七園,市民觀光、健身場所越來越多;從老城區到五象新區,“再造一個新南寧”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邕江兩岸,處處皆是富有詩意和文化積澱、幸福和諧的美麗畫卷。徜徉其間,望山見水,心中不禁漾起美美的鄉愁。”92歲高齡的南寧市民雷乾光深有感觸地説。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2日 01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